

支姓
后稷、子州支父、姬昌、姬发、郭支、支谶(支娄迦谶)、支叔才
江苏、河北、河南
支曜、支仲元
琅琊郡、邰阳郡;琅琊堂、邰阳堂
支修益、支树平
后稷、子州支父、姬昌、姬发、郭支、支谶(支娄迦谶)、支叔才。定州人,唐明时知名的文士,因孝被时人所颂扬。隋末荒馑,夜丐食于野中,其母为贼所执欲杀之,支叔才告以情,贼悯其孝心,放了他母亲。母亲得了痈疽,他吸疮注药。母亲去世,他在墓旁筑屋守孝,有白鹤在他身边,人们以为是孝感所致,故支氏后人尊支叔才为支姓的始祖。
展开
天津省支氏字辈
和平区支氏字辈:怀思世朝国,洪兴永绍先,文明长正学,光大泽堂源,何家道盛志,忠良有字迁,七方万代传。
北辰区支氏字辈:俊家远祖玉。
河北区支氏字辈:殿.心.春.清.保.栋.久.付。
河西区支氏字辈:守学允之永(宗)、景(奇)毓(得德)世(玉)传(广)继、天衍(熙)宏廷方、尚昭树嘉贻 建远繁其绪、诗书承先泽、文章荣科第、积德思培养显宗维立志、端月庆新春、同协万代根、铭怀遵前训秉孝敬谱本、伟业光耀现、安祥久惠存。
西青区支氏字辈:忠世昌芝学有可必维能尚仁福崇増广。
津南区支氏字辈:忠厚传久远,诗书济世长,教子归正路,勤俭治家邦。
东丽区支氏字辈:彦万文仕尚 德如兆计长。
武清区支氏字辈:永荣秉子锦。
宝坻区支氏字辈:丕逢元芝吉本福德年春。
红桥区支氏字辈:载锡之楚 明达镇江 宋兴周茂 永保华阳。
大港区支氏字辈:有占卓瑞学,茂崇希良进(俊),好宝来玉山。农历庚辰年(公元2000年)腊月十九意排廿字,自第廿一世始:青松秀满春,馀金通远方,正大光明道,文关庆亚岚。
展开
支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三位门阀。
支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模糊。相传尧舜二帝时有个名叫支父的人,他的后代就是支氏。亦有一说是源于周朝后代中一个姓支的氏族。西汉时中亚有一个月支国,是秦朝、汉朝时候,位于丝调之路上敦煌那一带的一个小国,位于今甘肃省中西部和青海省东部。最初在陕西、山西等地落脚,后逐渐移迁分布于全国各地。到晋代的时候,月支国人有的留在中原等地定居。到了唐王朝统一天下之后,受汉文化同化,变成完完全全的中国人。他们学习中原人使用姓名的习惯,有的从国名中取一个支字,作为姓。另外一个支姓,源于远古,但古书记载很简单,如《高士传》里说,尧帝时候有人名叫支父。又有本《路史》里说,周朝后代有姓支的氏族。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东临沂就有不少姓支的人家。支姓主要居住在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山东,云贵川等地。
展开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定州: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城。
邰阳郡:即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传说为周族远祖至公刘所居地。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西汉时期置为邰阳县。王莽新朝天凤二年(乙亥,公元15年)改为新光县。东汉初期废入眉县,东汉永平八年(乙丑,公元65年)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置武功郡。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废郡设县。隋、唐时期沿袭。五代后晋时期置武功郡,后周时期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改县名为武亭。元朝时期复名武功县。明、清、民国时期沿袭。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武功县从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中山郡: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
展开
四言通用联
源自支父;
望居琅琊。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支姓的源流和郡望。
语通六国;
学谙五经。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支谦,字恭明,本月氏国人。博览群经,世间技艺,多所综习,兼通六国语。来游中国,献帝未避乱于吴,孙权拜为博士。凡译经四十九部,皆曲得圣意,辞旨文雅。下联典指明代学者支立,字可与,嘉兴人。事母孝,由举人官翰林院孔目。深于经学,时人号为“支五经”。
风高神骏;
孝感灵禽。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僧人支遁,字道林,陈留人,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先后在吴沃州立寺行道。哀帝时应征召入京城,进洛阳东安寺,三年后又返回山中。能书法,善草、隶;又喜欢养马,有人说这不是道中人所适宜的,他说:“贫道爱其神骏。”下联典指唐代定州人支叔才,隋末年荒,曾在荒野中乞讨食物。母亲被贼抓住,他去申诉,贼怜悯他的孝心,放了他母亲。母亲得了痈疽,他吸疮注药。母亲去世,他在墓旁筑屋守孝,有白鹤在他身边,人们以为是孝感所致。
林公终隐;
博士三传。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支遁,隐居余杭山,世称“支公”,亦曰“林公”。下联典指汉·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人称天下博者,不出三支。
孝亲感贼;
笃学穷经。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支叔才事典,下联典指明·支立事典。
五言通用联
哀集五色雀;
孝感一乡人。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代孝子支渐,贡州人。年七十,持母丧,负土成坟,既葬庐墓,蓬首垢面,哀号毁瘠。有五色雀万余,悲鸣若助哀然。一乡为之感受化。
仰博士流韵;
承清官遗风。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支谦事典。下联典指明代进士支可大,字有功,昆山人。万历间官礼部主事,清介自守,张居正欲引为铨曹,辞不受,累官湖广巡抚,寻告归。
博士善诸艺;
翰林通五经。
——李文郑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末高僧支谦,字恭明,月支人,博览经籍,世间多种技艺都较熟悉,兼通多种语言。来中原后,因战乱避于吴,孙权拜他为博士,译经四十九部。支谦学于支亮,支亮学于支谶,人称“天下博者,不出三支”。下联典指明代嘉兴人支立,字可与,由举人官翰林院孔目,精于经学,时人称“支五经”。
七言通用联
人崇支氏逍遥注;
我仰祗侯太平车。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高僧支遁,字道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人。
展开
-
02-142020支氏字辈汇总和平区支氏字辈:怀思世朝国,洪兴永绍先,文明长正学,光大泽堂源,何家道盛志,忠良有字迁,七方万代传。 北辰区支氏字辈:俊家远祖玉。 河北区支氏字辈:殿.心.春.清.保.栋.久.付。
-
02-142020迁徙分布迁徙分布 支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三位门阀。
-
02-142020姓氏名人历史名人 支曜:著名汉朝大儒。灵帝末年,西域沙门支曜居洛阳译佛经,先后译成《成具光明经》等十一部,其中七部地灵帝中平二年(185)问世。
-
02-142020郡望堂号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
-
02-142020支氏起源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隐士子州支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高士传》记载:尧舜时有个叫支父的人。支父,全称为子州支父,是传说中的隐士,子姓,名州,字支父。是一个博学渊源的人。在子州支父的后世子孙中,便以其字为姓氏,称支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
10-122013支应遴支应遴,山西闻喜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17年毕业于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曾任冯玉祥部旅长,察北抗日同盟军第二师师长,国民党政府军宋哲元部参谋长、旅长。积极主张抗日,和八路军驻晋、驻渝等办事机构有密切联系。1945年后任西安市东南小学总务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山西省人民法院院长、省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
-
10-122013支可大支可大(?-?)字有功,昆山人。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殿试金榜,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万历间官礼部主事,清介自守,品格清高,张居正欲引为铨曹,辞不受,累官湖广巡抚,寻告归。
-
10-122013支尧佐支尧佐 [宋]善画,宋中兴馆阁储藏,有其驴国图。《宋中兴馆阁储藏画目记》
-
10-122013支开叶支开叶,女,硕士,副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任《医苑英华》编委,《山西中医》英文编辑,科技厅在研项目《肺纤颗粒对肺间质纤维化大鼠的干预》主要负责人。
-
10-122013支克广支克广 男,1940年11月26日生,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51—1957年就读于上海澄衷中学初中和华东师大附中高中。196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气象专业并分配至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在农业气象研究室、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室任职,1985年起任气象新技术研究室主任,1987年起任副研究员,后被高聘为正研级高工。在1972一1975年间曾参加与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协作研制《电传飞机气象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从此从事新技术开发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