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定州: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城。
邰阳郡:即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传说为周族远祖至公刘所居地。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西汉时期置为邰阳县。王莽新朝天凤二年(乙亥,公元15年)改为新光县。东汉初期废入眉县,东汉永平八年(乙丑,公元65年)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置武功郡。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废郡设县。隋、唐时期沿袭。五代后晋时期置武功郡,后周时期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改县名为武亭。元朝时期复名武功县。明、清、民国时期沿袭。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武功县从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中山郡: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
此外,河内(今河南沁阳),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东京(北宋的四京分别是: 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建,今河南商丘, 北京大名府,公元1042年建,今河北大名),汴州(古地名。今河南开封市),乐平(江西东北丘陵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等派系屡见族谱序内,郡望一说尚待考证。(支殊达理)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邰阳堂:以望立堂。
另如:
1,浙江义乌市稠江街道霸陵桥村 堂号:1,敦睦堂敦:厚道,睦:和睦,主人把房子取名为敦睦堂,是希望家人处事为人要厚道,相互间和睦共处,家和才能万事兴。 2,追远堂
2,浙江东阳市南马镇大元村 堂号:至德堂
以上两村3堂都是鄱阳郡,而且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