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戚姓
戚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姬和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 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戚氏
卫国大夫
山东、河南
戚继光
东海郡;享伦堂、三礼堂、景文堂
戚叔含、戚庆隆
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戚廷玉:南宋初自汴梁迁临安,后落业苏州城外酒坊。是为包山戚氏始祖。 展开
字辈信息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赐有增荣志国开咱耀星益景德昭。 安徽六安金安区戚氏字辈:先仁功德远 知子克绍前 忠厚传家宝 诗书万永年 安徽砀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辈:“忠孝立国本仁爱树继昌先贤明训久承守务永长”。 安徽戚楼戚氏字辈:“文泰安邦圣典瑞升忠信祥合培恒凤永学开良庆德玉纯英”。 安徽霍山戚氏字辈:“永大功如敬学”。 安徽戚氏一支字辈:“开万永天兴玉长”。 安徽六安范庵戚氏字辈:“亿继宏业克振兴邦家道永昌”。 安徽淮南市寿县隐贤南戚氏南门字辈;“应世方大 修为本克 贤辰远泽 心作良田 ” 安徽淮南市寿县隐贤南戚氏北门字辈:“先仁功德远 知子克绍前 忠厚传家宝 诗书万有年” 河南商丘戚老家戚氏字辈:“百世克昌兴大业,长发其祥振家声”。 河南新乡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河南巩义戚氏字辈:“广国隆吉玉进有宗君福廷明兴宏德建作应多笃”。 河南驻马店戚氏字辈:“玉荣明新政中华大国成人闲开世续□□□明清”。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裴朝三学大来殿九绍世德常发祥”。 河南永城市戚氏字辈:“广松怀占传家宝”(有待完善) 辽宁瓦房店戚氏字辈:“丕基维瑞盛世允芳宗德广厚家庆乃昌”。 辽宁大连戚氏字辈:“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季广厚”。 湖南华容戚氏字辈:“文运肇世思文应承国选永庆明良继宗登朝佐圣修德贻贤家声远振祖泽长绵”。 湖北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黑龙江宝清戚氏字辈:“明翠金继兴轩”。 福建戚氏一支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 云南文山戚氏字辈:“阑元登向万国清正家兴顺朝方应海兆进”。 展开
迁徙分布
分布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格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又名郯郡、东晦郡。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州堂。 展开
宗祠通用联
四言 望出东海; 源自周姬。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东海世泽; 武毅家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系承林父; 源始濮阳。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名扬坚素; 惠及困穷。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练兵纪效; 妙舞折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家藏三礼; 国裨一心。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 荣封七代; 礼义十篇。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五言 抗倭盛名远; 防海功德高。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 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扶忠良。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八言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 官知抚境,善政三条。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 好施睦里,教谕咸遵。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下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 雄风百胜,韬钤定远之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下联典指明·戚继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