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事迹
关于颜氏一族之由来, 我国古代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伯禽支子食采于颜, 故其后世子孙以颜为氏; 另一说是黄帝后裔有名曼安者 , 其国为邾(邹) ,其裔邾武公, 名夷甫 , 字伯颜, 子友别封儿阝,为小邾子, 遂以颜为氏,这是颜姓的第一人。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 颜真卿撰修《颜氏家谱》时力主第二种说法(参见《曲阜颜氏 总谱》)。
颜氏子孙在鲁世代为卿大夫。 传至十七代时有颜无繇, 其子颜回 , 父子先后师事孔子 , 另外还有颜氏子弟6人为孔门弟子。 而颜回为孔子最得意的门徒,其德行为儒家推崇 的典范。 除高尚的品德外 , 颜回对儒学精义亦有所阐发 , 并颇重视实践, 是唯一被孔子认为在某些方面可与 自己并驾 齐驱的人(《述而》: 子谓颜渊曰 :“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唯我与尔有是夫!”) 。后世又尊颜回为“四配”之首。 这样 颜氏家族就成为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 , 这为颜氏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
颜氏传至曹魏时 ,有颜盛者任青 、 徐二州刺史, 由他开始颜氏的 一支迁居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盛孙颜含随晋元帝南渡。 至颜含九世孙颜之推晚年又迁居京兆万年县 。颜氏虽迁居数地, 但优良家风传承未断,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颜氏家族文化 。其子孙中人才辈出 , 曾创立了彪炳千秋的业绩 , 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传,颜氏的源头在春秋时期。那个大名鼎鼎的孔子,他的母亲就叫颜征在。《礼记·檀弓篇》记载了她的名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则将其称为颜氏女。
孔子贤弟子七十二,其中颜姓子弟就有八人,占比最高,又以颜回最为著名。颜回敏而好学,安贫乐道,“居贫寒、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同时,他注重行实 , 闻一知十,可谓内敛与外放兼济,深得孔子喜爱,后世称之为“复圣颜子”,与“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并称四贤。
颜回的第二十四代孙叫颜盛,是琅琊颜氏的一支。在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和山东沂南县出土的《颜氏谱碑》中都有记载,颜盛这一支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颜氏家族的盛名。
颜盛的孙子叫颜含,他的一生似乎都在照顾自己的父母、兄嫂,“首孝悌”部分做到了极致。先是亲自照顾他生病的兄长,足不出户13年。后来等到父母、两个兄长都去世了,还要照顾失明的二嫂樊氏。世人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孝悌里”,颜家子孙在那里住了八十年。到西晋时,他们已成为琅琊望族。后来颜含随着司马氏举家迁徙到江南,江南颜氏家族也以琅琊颜氏为宗。颜含主张婚姻要素对(家世清白),不可贪图权势之家。当年大司马桓温求与颜含联姻,但颜含不许,并以“婚姻不须贪世位家”告诫子孙。强强联姻这套混世逻辑在他那里是行不通的,有原则如此,又能安然于世,实在令人佩服。
颜含的曾孙叫颜延之,字延年,处于南朝刘宋时期,曾当过后将军、后军功曹等。颜延之有个好朋友,叫陶渊明。对,就是那个“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延之也是一股清流,不肯趋炎附势,喜欢喝酒,写文章也是一把好手,与谢灵运并称“颜谢”。他所写的《庭诰》是《颜氏家训》的重要思想来源。他告诫子孙要立德立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慎于交友、谦虚谨慎、宽默恬淡。还规定细节,比如饮酒要节制,对仆役要宽厚,要提前交税,不要奇装异服等等。后世收录他的文章称之为《颜延之集》。
而颜之推是颜延之的第五世孙。他写自己“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历经世事变迁,什么样的苦难没有尝过,最后都凝结成了哲学和作品。其作品包括《集灵记》二十卷,《证俗音字》五卷,《训俗文字略》一卷等等。其代表作《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一篇,是他晚年的作品。主要体现了儒佛一体的思想倾向、慈爱孝悌的家庭伦常、仁厚务实的治家之风、谨慎择贤的交友原则、安贫乐道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在书中,相对那个时代比较超前的观念是:批评了那些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的妇人秉性;批评了买卖婚姻,强调婚姻素对;强调生男生女都是天意,不可强求,不能残害女儿;养生的前提是避免祸患,要保全自身的性命,要注意内在心理健康,注重饮食起居的合理适度,要结合药物进行保健,但不能使用当时盛行的道家养生方法;同时,有一点特别可贵,他强调,“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批判了南朝士大夫不知“耕稼之苦”的不良习气,要子孙博学广识、取古通今,甚至可以向从事工商仆役的杰出人士学习,他强调家族人才必须是“德艺周厚”。
颜之推有三个儿子,即颜思鲁、颜敏楚、颜游秦。颜思鲁不仅精于文章辞赋,而且在文学音韵学方面尤为精通,隋朝官至东宫学士、长安王侍读等等。改朝换代后,在唐朝也受到李世民器重。颜敏楚是隋文帝时的内史通事舍人(简单理解就是史官)。颜游秦曾任廉州刺史,在《乐府诗集》里收录有一首《颜有道歌》,歌颂其“性情如老庄,爱民如赤子”,他还撰写了《汉书决疑》十二卷,对他侄子的治学发展产生了很强的影响。总之,颜之推的每个儿子都是人中龙凤。
颜师古,颜思鲁的长子,颜之推的长孙。唐代著名的儒学家、经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深受自己父亲和叔叔的学术影响,刊校纠正儒家经典,使得儒家诸经文归为统一,此行有利于儒学发展。他最经典的历史学名著是《汉书注》。颜师古的三个弟弟分别是颜相时、颜勤礼、颜育德,都因自身的学识在朝廷为官。
颜昭甫,颜勤礼的长子,颜真卿的祖父。任华州刺史,被他伯父颜师古赏识和器重。
颜元孙,颜昭甫之子,作《干禄字书》,选楷书1533字,以四声次序排列,每字附正、通、俗三体。在唐朝影响深远,是正字学始祖。
颜杲卿,颜元孙之子,《旧唐书》记载他“以荫受官,性刚直,有吏干”。安史之乱时,颜杲卿父子镇守常山,安禄山抓到其子颜季名,逼迫他投降,他没有屈服,季明被杀。不久他也被安禄山处死。谥号为“忠杰”。
颜真卿,与颜杲卿同辈,颜惟贞(颜昭甫次子)的第六子。少孤,母亲殷氏亲自教导。因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官拜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是继王羲之、王献之之后书法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成就了“颜体”。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从颜盛到颜真卿,历经十六代,在乱世里和盛世里都坚韧又有原则有作为地存在着。颜家让人总体感觉就是一股清流,安贫乐道似乎奉为本份,达则兼济,穷则思变。他们似乎天生都拥有着萧疏散淡的情志。那无与伦比的才华要有特别悠远的哲学源头,又要历经时光变迁,代代精耕细作于文史之道。
第十六代颜真卿成了集大成者,并不是说后世不再有杰出人才。还有很多典型例子,比如:颜之推的十世孙颜诩,在治家方面有独到之处,“一家百口,男女异序,少长敦睦,子侄二十余人皆服儒业”,也就是说,这第21代传人,把整个家都治理得井井有条、鱼鱼雅雅、和和睦睦,简直就是人间奇景,读书人占比20%以上,是家政管理的奇才。在教育子孙方面,颜之推要求严教,颜诩却强调不要一味指责,而是启发他们自己认识错误,“使之自愧”,在保持自我人格尊严的情况下自觉改正错误。
颜家在唐朝达到鼎盛,明朝又出了泰州学派传人、思想家颜钧(1504—1596)。颜钧世居永新三都中陂村,相传为颜真卿的后裔。家道中落,一度苦闷,二十五岁时,开始接触王阳明的手抄本《传习录》,此后思想大变,自学“致良知”理论。颜钧后来师从泰山学派创始人王艮,并逐渐发展成自己的“大中学”理论,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
他曾作而在寺庙前贴出一篇《急救心火榜文》,引得一些落榜举子登门求救,听讲者达1500人之多。他认为人应该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也深深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他反对程朱理学,反对压迫和剥削,甚至开始抨击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制。在那个时代有其先进性。
急救人心奔驰,老死不知葆真完神,而千层嗜欲,若火始燃,尽力恣好。
急救人有亲长也,而火炉妻子,薄若秋云。
急救人有君臣也,而烈焰刑法,缓民欲恶。
急救人有朋友也,而党同伐异,灭息信义。
急救世有游民也,而诡行荒业,销砾形质。
此外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1635-1704),也算是颜之推后研究教育的又一奇才,他极力批判自汉代以来两千年的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包括玄学、佛学、道学以及宋明理学,强调“习动”、“实学”、“习行”、“致用”。所谓习行教学法,“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之”,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
据说,在他开设的讲堂上,安放着琴、竽、弓、矢、筹、管,每日带领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这个课堂放在现在也是如此丰满、先进。笔者此前了解了一番世博会简史,我们现代教室的新模式是1873年世博会上才得以展示的,此后几十年才得到普及应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发展了不过一百多年。以前虽然不是规模化、统一化,但更灵动、贴合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