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智氏先祖

晓名
智氏先祖
2020-04-13
386

第一代 智庄子

智庄子(约前635年—前583年)讳首,字季,谥号曰“”,史称智庄子。荀林父之弟,逝敖之子,荀息之孙。因智氏源出荀氏,故多称荀首,智氏始祖。

晋成公时,智首受封于智(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智首是稳健的政治家,后升任中军佐,智氏从此成为晋国六卿之一。

公元前597年,荀林父担任晋国执政,智首担任下军大夫。并参加了邲之战。先縠带领所部擅自南渡黄河,智首就分析这支军队要出危险。

智首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 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 否藏, 凶。’ 执事顺成为藏, 逆为否。众散为弱, 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藏,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天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 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 必有大咎,”

晋军溃败,智首得知智罃被俘后,率领着亲兵冲入楚军阵中,智首亲手射杀楚国的连尹襄老,射伤公子縠臣,带着生俘与死尸,撤退而去,为日后换回智罃攒下本钱。此战中虽然晋军遭到惨败,但智首作战英勇,成为晋军在兵败阴霾之下为数不多的亮点。

596年,先榖败亡,先氏家族被灭,智首因邲之战的出色表现升任六卿行列,为下军将,自此中行氏与智氏同为六卿。

594年,智庄子辅助赵朔,升任上军佐。

591年,士会告老,郤克执政,智首将上军。就在几个月后,时任中军佐的赵朔猝死,智首也代替赵朔为中军佐,辅助中军将郤克。

587年,郤克将死,临终前安排栾书为中军将。但是栾氏一直地位不高,必须依靠荀氏家族的支持才能在执政宝座上坐稳。中军佐智首和上军将荀庚成为栾书内阁的积极拥护者,自此晋国“栾氏当国,政出二荀”。

583年,智首死于任上,谥号曰“庄”,史称智庄子。智氏良驹智罃继立,是为智武子,智氏家族的强盛气焰逐渐燃起。

第二代 智武子

智武子(约前618年—前560年)讳罃[yīng],字子羽智庄子之子,谥号“武”,史称智武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罃,智氏二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政治家、军事统帅,智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晋国霸业复兴的最著功勋之臣。

597年,年轻的智罃同在下军服役,跟随着伯父荀林父与父亲智首参加邲之战。这时晋军阵中,赵旃魏锜以和谈为名要前往楚军,荀林父应允,后又担心二人捣乱,急忙派侄儿智罃去将赵旃、魏锜接回。智罃来晚了,赵旃、魏锜二人在楚军阵前出丑卖乖,激怒了楚庄王。这时楚军的哨兵望见智罃率领的接人部队,以为是晋军发起了进攻,楚庄王下令,全军攻击,智罃因寡不敌众,被楚军生擒。

9年后,智首升任中军佐,通过郤至提出,用连尹襄老的尸体并楚公子縠臣换回智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应了。

临行前,智罃与楚共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楚共王:“你怨恨我吗?”

智罃:“两军交兵,我没有本事,被你们俘虏,你们没有将我用来祭旗,而使我回国领罪,这已经是对我的恩惠了!被俘虏是我的无能,哪里还敢怨恨谁呢?”

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吗?”

智罃:“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宁,各自抑制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未曾与谋,又感激谁呢?”

楚共王:“你回去,打算怎么报答我?”

智罃:“下臣无所谓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既没怨恨,也没恩德,我不知道如何报答!”

楚共王:“尽管这样,我还是要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智罃:“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晋国,寡君如果要诛杀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赐给您的外臣智首,智首向我们的国君请求,而把我杀死在智氏宗庙里,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杀的命令,而且让我继承为智氏宗子,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务,率领一部分军队以保卫边疆,虽然碰到了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违背礼仪回避,要竭尽全力以至于战死,没有二心,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所报答于君王的。

楚共王:“晋国啊,不可与之争衡了!”于是加重礼仪,将智罃放回晋国。

智罃回到晋国后,在智首之后继承为智氏家主。公元前583年,智首去世后,智罃则接替父亲,入八卿,为下军佐。

公元前574年,士燮去世,郤至等三郤被诛杀,智罃由下军佐进升为上军佐。

公元前573年,中军佐中行偃和中军将栾书一起弑杀晋厉公后,智罃到成周迎立晋襄公之孙周为晋悼公。后来,栾书去世,中行偃降级,智罃晋升为中军佐。

公元前571年,智罃联合鲁、齐、宋军攻打郑国郑成公刚刚去世。智罃听从鲁国孟献子进言,在郑国边境近筑虎牢城,威胁郑国,郑国不战而归附晋国。

面对郑国人一贯望风使舵,晋悼公召集四军八卿汇聚一堂,智罃提议以上军、下军、新军为基础,将中军一分为三,编入以上三军中,分立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一旦楚军进犯中原,晋第一军出征中原;中原再有战事,晋第二军出征;中原又有战事,晋第三军出征,周而复始。这样,晋只有一军在中原应战,而有两军在国内休整。然则每有战事,楚全军出征中原,长此下去,必然疲惫。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楚国欲战不能,拖垮楚军。

公元前566年,为了让智罃毫无妨碍的实现他的计划,韩厥让贤,主动提出告老,中军佐智罃继承中军将,成为荀氏家族第二位、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就在智罃要实现他“三驾疲楚”时,智罃的嫡子智朔不幸早逝,好在在智朔留有一子智盈,智氏家族面临青黄不接。

智武子“三驾疲楚”最终拖垮楚军,辅佐晋悼公在短短八年之内九合诸侯,率领诸侯,频繁出师,先后向齐、秦、楚诸大国显示出晋国的强大,得以复霸中原。

560年,晋国一代贤臣智罃功德圆满后,寿终正寝,国人赞之,谥之曰“武”,故史称智武子

第三代 智恒子

智恒子(约前592年—前566年)讳朔,智武子之子,智庄子之孙,谥号曰“恒”,史称智恒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朔,智氏三世祖。

566年,儿子智盈出生不久后,智朔不幸英年早逝,不得卿位。

第四代 智悼子

智悼子(前566年—前533年)讳盈,子伯夙,智朔之子,智武子之孙,谥号曰”,史称智悼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盈,智氏四世祖。

智盈刚刚出生,其父智朔不幸英年早逝。前560年,智武子寿终,智氏地位大跌,幸得伯父中行偃护佑,才得以茁壮成长。因智盈尚未成年,智氏之卿位由同出于荀氏的程郑代理。

548年,智盈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智盈为人温和、低调,与执政赵武韩起等人关系亲密,并多次出访各国,智氏渐有复兴之势。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533年,年仅30余岁的智盈病重身亡,只留下一个十余岁的孩子智跞,智氏家族在晋国的崛起再度搁浅。

第五代 智文子

智文子(前548年—前493年)讳,字文伯,智悼子之子,谥号曰“文”,史称智文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跞,智氏五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官至中军将,智文子是智氏家族的第二位正卿,智氏家族复兴的奠基人。

533年,智盈早亡,晋平公为加强公族,欲废黜智氏卿爵,幸智跞的堂伯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护,使尚未成年的智跞担任下军佐。智氏由于智朔、智盈两代人的过早夭折,步履维艰,年幼的智跞依靠着中行氏,才得以保全。

519年,伯父中行吴辞世,智跞孤苦伶仃,深恐被赶出六卿行列,在晋国六卿当中始终保持低调,不与其余强族进行明刀明枪的争斗。直到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智跞荣登执政,智氏时隔60年再次执政晋国。

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氏与旁支邯郸氏火拼,中行寅与士吉射反叛,围攻赵鞅于晋阳。智跞审时度势,联合魏侈、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赵氏于倒悬。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谥号为文,史称智文子。经历过智跞长达40年的政治拼斗,智氏才得以在晋国复兴,为他的孙子智瑶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代 智宣子

智宣子(约前529—前483年)讳申,智文子之子,谥号曰“宣”,史称智宣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申,智氏六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智跞去世后,智申继承智氏之位,担任下军佐。此时晋国已由六卿变为四卿,作为执政的赵鞅“名为晋卿,实为晋专”,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扫除范氏、中行氏身上,使得晋国霸业逐渐衰落。智宣子只能韬光养晦,精心为家族培养继承人。智申去世后,谥号曰“宣”,史称智宣子。

第七代 智襄子

智襄子(前506-前453)讳瑶,智宣子之子,智文子之孙,谥号曰“襄”,史称智襄子,后世多称智伯瑶,由于智氏出于荀氏,故又称之荀瑶,智氏七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智瑶是继智罃智跞之后,是智氏家族的第三位正卿

智瑶继位后,在晋出公三年(前472年)率师伐齐,发动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瑶第二次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国援军刚至,晋国撤退。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率军灭中山国的属国仇由国(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中山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为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并其地而有之。

智襄子南征北战,军功累累,沉寂多年的晋国,再次开始举起中原霸主的旗号,智氏也成为晋国乃至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大夫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