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智氏渊源

晓名
智氏渊源
2020-04-13
420

智氏起源于东周时期,曾是晋国六卿之一,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华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晋国上卿智庄子

智氏渊源

智氏远祖为晋国相国荀息,荀息本名原氏黯,是原国公族。周平王东迁后大权旁落,作为畿内侯的原国,因没有足够的土地分封宗室,原氏黯辅助晋武公曲沃代翼统一晋国后,任职武公大夫。后晋武公灭荀国,便以荀国旧地赐予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封邑为氏,别为荀氏,史称荀息。

荀息作为晋献公股肱之臣,辅佐献公近30年,以危如累卵规劝晋公放弃建造九层高台,献计假途灭虢,打通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通道。晋献公临终前,任命荀息为相国,辅佐太子奚齐继位。

荀息以股肱之力”(荀息稽首而对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许诺献公。这就是成语“股肱之力”的典故,晋献公的这次托孤,比后来著名的刘备托孤早了800多年,巧合的是,诸葛亮在接受刘备的嘱托时,同样以“股肱之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荀息生逝敖,(一说名游,字逝敖)担任晋国大夫。逝敖生三子,长子荀林父、次子荀骓、幼子荀首晋文公称霸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长孙荀林父为大夫。晋景公时,荀林父升任中军将,执政晋国,史称中行桓子荀骓担任新下军将,食采程邑,史称程文子荀首担任中军佐,成为晋国次卿,史称智庄子。荀氏一门三卿,成为晋国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566年荀首之子荀罃执政晋国,实施三驾疲楚”战略,三分晋军,轮番南下与楚国争霸。因荀罃担任中军将,荀林父之孙荀偃担任上军将,叔侄二人同为大将,帅旗无法区分。因荀首食采于智邑,荀林父曾为中行将军,故以智氏中行氏别之,自此,荀罃号为智罃,荀偃号为中行偃智罃追尊先父智庄子荀首为始祖,智氏从此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