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为炎帝的后代,是用人的名字作为姓氏的。
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被封于齐地,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齐国。
春秋时期,齐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前582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姜坚,字子栾,为齐国上大夫。在姜坚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栾氏,世代相传至今,望族出于西河郡。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候周文王之子唐叔虞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的时候,周文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地,建立了晋国,他的后代中有著名的晋靖侯。
晋靖侯在西周历史上赫赫有名,本名叫姬宜臼,与周平王同名,是晋国的第六任君主,晋厉侯姬福之子。
由于周厉王姬胡残暴不仁,被周人在周厉王三十七年(晋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赶出镐京,共推举周定公(周平王之后,名待考)、周召穆公姬虎共同当国,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前771年)。晋靖侯在此期间大力支持“共和行政”,使其顺利实施,但他于次年(晋靖侯十八年,公元前841年)不幸病逝,其子晋釐侯(晋僖侯)姬司徒继位。
晋釐侯有个庶子名叫姬宾,被晋釐侯封于栾邑,史称其为“栾宾”,又称靖侯孙宾。
栾邑,古称赵州,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春秋时期,赵州之地就在平棘西北八公里的古栾城(今河北赵县),他的后代于是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栾氏,世代相传至今。
栾氏家族世代为晋国卿士大夫,著名的有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栾枝(栾贞子)、栾盾、栾书(栾武子)、栾黡(栾桓子)、栾针、栾纠(弁纠、卞纠)、栾盈(栾怀子)、栾鲂、栾乐、栾豹等人,栾氏家族曾一度把持晋国朝政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在氏族各家的权利之争中,被范氏家族所灭。栾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后来逐渐成为魏郡栾氏望族,史称栾氏正宗。
栾氏族人大多尊奉栾宾(姬宾、靖侯孙宾)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栾氏,源出蒙古晃豁坛氏部族,晃豁坛氏亦称晃合丹氏.宏豁氏等。
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次子腿快,行路如飞,喘息鼻声如摇铃,由此得名“晃豁坛”(脱忽兰,意为“轰铃”)。他组织了晃豁坛氏族,其后人以晃豁坛为姓氏。在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和建立汗国的过程中,晃豁坛氏中出现了显赫一世的人物,即晃豁坛·蒙力克父子。晃豁坛·蒙力克之子晃豁坛·磊萨满阔阔出,利用萨满的特殊地位扩充自己的势力,企图与成吉思汗铁木真抗衡,事发后被杀。晃豁坛·蒙力克也受到惩处。但是,晃豁坛·蒙力克的另一子晃豁坛·脱栾(脱忽兰·脱伦),则在蒙古汗国建立时被封为千户长。
成吉思汗八年(公元1214年),晃豁坛·脱栾随合萨尔·按陈左翼军攻取了金国的蓟、平、滦、辽西诸州。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6年),晃豁坛·脱栾率军连破河北真定城、大名府。从成吉思汗十四~二十一年(公元1220~1226年)的七年间,晃豁坛·脱栾一直扈从成吉思汗西征,屡立战功,在历史上颇有名望。
在晃豁坛·脱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的汉称为姓氏者,省改简化为单姓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栾氏。
栾姓的望族多出于西河郡、魏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