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通用联
宗祠通用联
四言
名扬蕊榜;忠著旃常;
——上联典指宋代人铁南仲,中进士,有文名。“蕊榜”,指进士榜。唐代进士榜在夜里用淡墨书写,因世传大罗天(道教指最高天)在蕊珠宫(神仙的宫殿)放榜,当时人们又认为登第如登仙,所以称为“蕊榜”。下联说明代河南邓州人铁铉,洪武年间由礼科给事中调任都督府断事,太祖亲自为他命字为鼎石。惠帝时为山东参政,燕王朱棣(成祖)起兵攻济南,他亲自登城守御,多次打败燕王兵,升兵部尚书。朱棣大军已渡过长江,他仍屯兵淮上,终于兵败被执。朱棣即位后,他不屈被杀。“旃常”,指旃与常,旃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
——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联。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长孙朱允炆即位,为明惠帝。但此后不久,藩王势力日益扩大,对帝位构成威胁。为巩固帝位,朱允炆听取大臣建议,意欲削藩。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势力最大。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北平,发动了与侄子朱允炆夺取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派大将军李景隆征伐,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负责督运粮饷。李景隆兵败,河北及山东北部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次年四月,朱棣在济南城外大败李景隆,随之包围了济南。此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所部,兵力单薄。危急时刻,正在外地为李景隆的北伐军运送粮草的铁铉闻济南危在旦夕,便“急趋济南与盛庸歃血为盟,相约死守”。铁铉指挥军民突击加固城防,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将济南合围。攻守相持之际,朱棣令人用箭将一封劝降书射进城内,铁铉见信后随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开一看,见是《周公辅成王论》一文。原来,铁铉意欲借此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燕军架起云梯攀城,铁铉便令手下士兵往云梯上浇油引火焚烧;燕军炮火将城墙轰破,铁铉便令士兵用帐篷裹上草席塞住。久攻不下,朱棣便图谋破釜沉舟,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城。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一日,城门忽然大开,千余军民突涌出城,跪在朱棣马前哭诉求降,迎其入城。而此时,铁铉早已命人在城门上悬置铁闸,伺机砸死朱棣。朱棣不知有诈,遂下令停战,在城内向导接引下,仅领数骑自西门(泺源门)入城受降。刚入城门,突兀落下的铁闸旋即砸烂了朱棣的马头,知是中计的朱棣换马急返,幸免一死。怒火中烧的朱棣回营后遂令手下士兵以火炮日夜猛轰城墙,铁铉见城崩只在旦夕,心头又忽生一计。他让人制作了许多朱元璋的灵牌,并把它们供在城头上。朱棣见城墙上有其父灵牌,不便继续炮轰,只好停战。围城三个月后,朱棣引军退走,铁铉趁乱出城追击,燕军大溃而去。济南解围后,朱允遣臣赐金慰劳济南守军,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加兵部尚书衔。得以免受战火的泉城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
七言
光前须显十进士;裕后还朝五尚书;
——全联典指元末明初,在江南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做官的忽必烈之孙铁木见(又作铁木健)的九子一婿面临被朱元璋诛杀、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追赶的险境。铁木见曾任元朝宰相,他的九子一婿就是在滇南传说很广的九子十进士,据说曾全部中过进士,有四太守、五尚书、一侍郎的官衔。其中的第七子在庐州凤锦桥边与众兄弟告别后,更姓为余氏后逃往西涯(今西部地区),后落籍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
问族一门四太守;寻宗六部五尚书;
四海论交见豪气;一门风雅喜多才;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鹗撰、铁保书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联。小沧浪,在庭院内西南隅。清乾隆五十七年阿林保重修铁公祠时参照苏州沧浪亭建成。其名之典取自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长方形式,歇山飞檐,外设围廊坐栏。檐下悬山东巡抚觉罗崇恩题书的“小沧浪亭”匾额。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桥流水,莲花溢香。亭南连东西向长廊,西段廊上辟古典式小门,面湖,门额悬“小沧浪”匾额。整个建筑,采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园内,于内正可欣赏。清朝著名小说家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中描绘在这里所看到的景色:“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景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后人将此景称为“佛山倒映”,为明湖一大景观。这里风景秀美,是人们品茗吟咏的胜地。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夏,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诰与山东巡抚、书法大家铁保,曾在这里宴饮,兴致勃然,刘氏即席赋得此副联语,铁保即席书丹。此联石刻至今嵌在庭园西廊壁洞门两侧,已成为形容济南古城风貌的名联佳句。
十二言
大节凛东藩,四百载至今如昨;崇祠留北渚,万千劫虽死犹生。
——清讷近堂(讷尔经额)撰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联。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东山再起。次年正月,他率大军绕道南下,最后攻下金陵(今南京),夺得皇位,改年号为“永乐”,铁铉也在淮南被俘。朱棣命人割掉铁铉的耳鼻,又割下他的肉烧熟后逼他吞下,问他好吃否,这个铁铉也是个硬骨头,大声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的。查阅《明史》,里面有一段记载:“燕王即位,铁铉被执,入见;背立庭中,正言不屈;割其耳鼻,终不回顾。成祖怒,脔其肉纳铉口,令啖,曰:‘甘乎?’厉声曰:‘忠臣之肉,有何不甘!’至死,骂不绝口。”《明史演义》第二十六回亦载,“燕王棣入京后,兵部尚书铁铉,受逮至京……喝令寸磔廷中。铉至死犹骂不绝口,燕王复令人舁镬至殿,熬油数斗,投入铉尸,顷刻成炭。导使朝上,尸终反身向外。嗣命人用铁棒十余,夹住残骸,令他北面,且笑道:‘你今亦来朝我么?’一语未完,镬中热油沸起,飞溅丈余,烫伤左右手足。左右弃棒走开,尸身仍反立如前。不愧铁铉。燕王大惊,乃命安葬。”对于《明史》中这一段记载的真实性,现代作家郁达夫曾在其《暴力与倾向》一文中表示“虽然还有点疑问”但“私刑尽管由你去用,暴力也尽管由你去加,铁铉的尸骨,却终于不能够使它北面而朝,也是人类的一种可喜的倾向。”据说,铁铉被诛戮后,其父母被发配到海南,长子充军,次子为官奴后被虐待而死。
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执节坐庭南,百折不回,应知鼎内肝肠皆铁;
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
——俞樾撰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联。
铁板下山城,至今芦荻秋风,犹是军声动鼓角;
银塘开水榭,对此芙蓉初日,最难清气得乾坤。
——撰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