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宗祠对联

晓名
荆氏
2019-12-24
1042

四言通用联

宗开荆国;

秀毓广陵。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荆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和歌易水;

画壁汴京。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末年刺客荆轲,原为齐国人,迁居卫国,与善击筑(乐器名)的燕国人高渐离友好。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往秦国刺杀秦王政。丹在易水岸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带着秦国逃亡将军樊於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区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下联典指五代时后梁画家荆浩,字浩然,沁水人,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号洪谷子。擅长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吴道子用笔和项容用墨之长。山水画中全景构国及皴法和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正是由他所开创,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过重要影响。又工佛像,曾在汴京双林院画过壁画。著有《笔法记》等。

雄才拔俗;

壮气贯虹。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上党郡守荆伯柳,有才名。下联典指战国末年刺客荆轲。

髫年摄相;

累战立功。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朝·荆公十五岁摄相事。下联典指宋·荆嗣,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后擢都指挥使,身经一百五十余战,每战皆胜。

荆枝叶茂;

汉水流长。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荆氏宗祠“邠庆堂”堂联。

江南望族;

汉后世家。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五言通用联

髫年摄相事;

善政得民心。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朝·荆公十五岁摄相事。下联典指荆思温(失考)。

七言通用联

屡战屡捷指挥使

愈老愈廉交趾官。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都指挥使荆嗣,经五十余战皆捷。下联典指明代交趾按察佥事荆政芳,字山甫,溆浦人。永乐进士。廉慎自持。致仕归,笥中惟俸金三两,饍粥不给,绝无怨悔。

十言通用联

荆柳才优,出为上党郡守;

次非义重,入刺秦国暴君。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上党郡守荆伯柳,有才名。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名人荆轲,好读书,善于击剑,为人任侠仗义,受燕太子丹之使用权,献地图刺杀秦王,图穷匕见,事败被杀。

荆氏世原

始祖荆王贾高帝从兄也。始祖荆王刘贾,是汉高祖刘邦的堂兄。


  帝惩秦孤立而亡,故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分江表二十三城,立贾为荆王。
  高祖鉴于秦王朝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王室孤立无援,所以他立国之初,就大封同姓,以增强辅佐力量,维护天下的安定。他划出江南二十三城,封刘贾为荆王。


  后淮南黥布反,王战败身殂。赐葬润州京口,立庙春秋祀焉。
  淮南王黥布谋反,荆王领兵征讨,战败身亡。遵照旨意,葬于润州京口。建立庙宇春秋祭祀。


  子幼文,值高帝病,未及封。既而诸吕用事,国遂除,其地属吴。
  其子文,年幼,当时高祖正在病中,未能顾及对刘文的封赐。后来吕产吕禄专权,国家就废除了荆王封号,以其地归属吴国。


  至文帝即位,故荆国大夫田安上其事,得封列侯,食采朱方。
  等到文帝即位,原荆国大夫田安奏请加封荆王后裔一事,于是刘文获得列侯爵位,食采于朱方。


  后为吴王濞所迫,以忧死。弟武嗣位,复为吴濞所幽,子潭乃奔润州,保护祖茔,盖亦七国之变也。
  后来刘文因屡受吴王濞凌迫,竟抑郁而死。弟武继承爵位,又遭吴王濞拘禁。(因吴将田禄伯将他释放,就迁曲阿之阴,改刘为荆。)他的儿子荆潭,逃往润州,一来是为了保护荆王坟茔,二来是为了躲避吴楚七国之乱


  后七国败,帝恨诸王强盛,为国内患,凡王子应袭者,置不理。群臣亦不敢请,流落润州不得袭祖父封土。
  七国之乱被平息后,景帝痛恨诸王势力强大,酿成内乱,绝意削藩,对王子们世袭封爵领地等事,一概不予办理。所以,荆潭流落到润州后一直未能继承祖父的封土。


  后至武帝癸卯三年,中山王胜来朝,上与酣钦,闻乐声泣下。上问其故,具以吏所侵逼闻,上于是始厚诸侯。令所在有司稽奏,各加亲亲之恩焉。
  武帝癸卯三年,中山王刘胜前来朝见天子,武帝赐宴,与他畅饮。中山王听到管乐之声,不禁潸然落泪。皇上询问原因,他把地方官欺凌王室宗亲的情况如实加以奏报。武帝随即责成地方官吏检查和纠正存在的偏向,体现了皇上对宗亲的关怀。


  太尉田蚡奏:“吴楚赵等七国谋叛,国应除;若荆王文,勒兵拒七国,死于王事,尤褒封所宜先者,况旧封所应袭乎!
  当时,太尉田蚡奏道;吴楚七国叛乱,其封爵应予废除;象荆王后人文,能带兵抵御七国,死于王事,理当优先给予表彰和封赏,荆王封号正应由其子孙来继承呢!


  上可其奏,召潭袭封就国,潭守祖茔不忍离,且年老不乐荣显,弟亦顺之。
  皇上同意了太尉的奏请,下诏令潭承袭荆王爵位,到领地就职。潭因为要守护祖坟,不愿意离开润州;且年事已高,不图荣华富贵,竭力恳辞,武帝只好依了他。


  即于润州邑之东南,赐田五万亩,名为“潭府庄”,迄今犹称潭庄。筑土为城,名“荆城”,迄今犹名荆城港,立祖庙以奉祀焉。嗣是子孙世守相传。
  就在润州的东南方,赐田五万亩,名为“潭府庄”,现在仍称潭庄;并筑土为城,名为“荆城”,现在仍叫荆城港。从此,他们的子孙就世代定居在这里。


  延至三国,为孙吴所夺。然族虽散处,尚未远离。
  延至三国,荆氏采邑为孙吴夺去,族人开始离散,各寻出路但未远离本土。


  及宋武起兵,一战而袭润州,杀元晖,族众恐遭屠戮,各远逃避。有流徙河南者,有迁湖广者,有窜徽郡、姑苏者。嗟乎!一遭兵乱,合族流离,不能复归故土矣!
  后来宋武帝起兵,一战而攻下润州,杀死荆元晖,族人怕遭屠杀,纷纷逃离家乡,有逃往河南的,有远迁湖广的,也有流浪到徽州、苏州等地的。唉!一旦遭遇战祸,合族流离,大都不能再回到本土来了!


  至文帝即位,天下兵息。晖孙弘宗、弘绪,寻归故里。悼祖元晖受戮,虑荆溪为兵寇要冲,故隐于溪水之东曰珥塘。卜筑为居,不乐仕进。
  宋文帝即位后,战争结束时局逐渐趋于平靖。元晖的孙子弘宗、弘绪一路寻访,返回故乡。悲痛祖父之死于战乱,考虑荆溪乃交通要冲,是兵寇必争之地,所以决定隐居到荆溪以东的珥塘。择吉开工,重建家室。他们安于耕读,不图做官。


  历五代,经唐宋,又经二十余世,每因兵火相侵,其人物宗派,不能悉记其详。
  历经五代、唐、宋,荆氏家族又经历了二十余代,因战火频仍,所保存的人文资料不多,族人事迹、各分支的趋向等情况不可能作详尽的记载。
  惟北宋政和间,子孙虽蕃,幸有宗图可据,其讳号、婚娶、生葬,豪不爽焉。
  只有北宋政和年间,子孙虽然很多,但幸有宗谱作为依据,可以明确地知道族人的名字和他们的婚娶、生卒年等情况。


  自嘉靖四十五年重修谱牒,迄今有五十余载,恐愈久愈难稽考,谨按史识其始末云。
  自从嘉靖四十五年重修宗谱,到现在已五十多年,恐怕年代愈久愈难查考,所以按历史顺序,记述了荆姓一脉的起源和繁衍变迁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