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我们先人!”——再探长虹乡大举自然村及《范氏宗谱》
在山清水秀的钱江源头,在长虹革命根据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别地的农民无异。但是,这个村里的范姓村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裔,不过,这也仅仅只是局限于村民们自己交流的内容。村庄的宁静只是相对的,近段时间来,随着“文物普查队专家”们到村里对范氏宗谱的相关内容作进一步考证后,前往该村了解、咨询相关事项的人逐渐增多,这个古村落开始沸腾了,村民们更加坚信,自己就是范仲淹的后裔。5月13日,记者冒雨前往长虹乡大举自然村一探究竟。该村距乡政府芳村5公里,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农房靠山而建、农民依水而居,整个村庄绿意葱茏。
在大举自然村,记者见到了长虹乡文化站站长邱加卫和五林村村书记范家兴。范家兴自豪地说:“根据家谱记载,居住在这里的范姓居民都认为自己就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我当然也是范仲淹的后代,属于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范纯仁这一支系。”随后,范家兴和记者聊起了《范氏宗谱》。
《桃源范氏宗谱》修于乾隆15年
聊兴正浓的范家兴搬出了《桃源范氏宗谱》的复印件,该谱修于乾隆15年(1750年)。据民国三十八年的《开化县志稿》中提及,长虹乡为十七都,属云台乡,而大举村早年曾叫“桃源”。
《桃源范氏宗谱》明确记载了范仲淹的爷爷范赞时和父亲范墉的名字。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分别为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长子范旭,则为开化的范氏始祖。范旭20岁那年,值方腊起义,因避战乱,弃官迁徙衢州的金溪云台乡(金溪为开化,长虹属云台乡)的西面乡村,一个叫杨墅村(今长虹芳村)的地方,发现这里山川秀丽民风淳厚,就住了下来, 后夫人王氏生了五个孩子。因此范旭为开化范氏一族的始迁祖。居两代后范纵迁桃源村,纵公为桃源始祖。宋理宗时桃源更名为大举。
大举村的范姓,从六十八世(桃源一世)开始,修编至一百世(桃源三十三世)。
村民讲述当年的故事
在村里,说起村中范氏的来历,几乎妇孺皆知。至今,长虹乡大举自然村都流传着范仲淹的第五代孙范纵当年来大举时的故事。
今年81岁的范安云跟我娓娓道出了这个世代相传的故事:范仲淹的第五代孙范纵骑马路过桃源(今大举自然村)村口,因口渴而下马喝了一口小溪里的水,发现此处的水清甜可口,味道极好,心想此处是个好地方。于是,范纵移步前往一探究竟,发现此处虽无一瓦半房,但此处云雾缭绕、鸟语花香,的确是个好地方,遂有了安家落户的想法。于是慢慢的在大举村建造房屋、安家落户。并取名“桃源”,意为世外桃源,因而范纵也成了“桃源”范氏的始祖。据传,范旭墓后来还安葬于此地。
“范仲淹是我们先人!”今年53岁的村民范根元得知我在了解范氏后裔的事,他乐呵呵地说:“我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小时候我家里的堂屋挂有一个匾,我奶奶会经常指着那个匾告诉我一些祖先的事情。”范根元说,大举自然村600多人口,有一半多村民都以范姓为主。除了清明、七月半等节日焚化香烛纸钱祭祀祖宗外,自从村里的范氏祠堂于2005年再次修建后,每年正月初二范姓村民会自发聚集于村中的范氏祠堂,用饼等食物做祭祀。
村中石碑祠堂记录当年事
村党支部书记范家兴介绍,现存的《桃源范氏宗谱》记载,乾隆15年即公元1750年就有范氏宗祠,谱中的“里居图”上有祠堂的位置,由此可见,村中范氏宗祠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也有260多年了。
范氏宗祠位于村口,屋后是绵延的大山,屋前是潺潺的溪流,祠堂内高高的悬着“居仁堂”匾额,这是范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记者看到,正面神龛上有“范氏堂上历代高曾祖之位”的牌位。
随着沧桑岁月的流逝,面积500平方米的范氏宗祠年久失修,后于2005年经范氏全体成员商议,共同集资5万余元,将范氏宗祠重新修整。
范家兴相告,《桃源范氏宗谱》用毛边宣纸刻就,字迹十分工整秀美,家谱封面写着“桃源范氏宗谱八字号”字样,清楚地记载了范氏的谱序、迁居、任职、名号等情况。宗谱从范氏十二世开篇,在范氏六十二世上(宗谱第八页),清楚地记载了范仲淹的爷爷范赞时,六十三世父亲范墉,六十四世范仲淹的名号,范旭为六十六世。
“全套宗谱共有12卷,在文革期间,‘造反派’查‘四旧物品’,那时的四旧物品一律难逃被焚毁的命运,村里也被烧毁了很多,包括范仲淹的一些字画。在1997年时,范炎坤家拆旧房子造新房时,有人从老屋的土墙缝里发现了这本尘封了许久的宗谱。”范家兴说:“这本《桃源范氏宗谱》由于当时受鼠咬虫蛀,世系文字偶有漫漶残损,但能流传至今,着实不易,范炎坤轻易不拿出来展示。”他为了进一步了解范氏文化、保留范氏文物,他于去年前往家谱保管者82岁的农户范炎坤家中复印了宗谱,以供研究、存档之用。
范旭墓所在之地位于五林村的长芦自然村,因为文革期间破坏严重,如今已看不到墓型。仲淹长孙范旭墓和范氏宗祠距里河线1公里,那一带在上世纪出土过很多石碑,而这样的石碑如今在村里随处可见。
在范氏宗祠斜对面的一面土墙外,记者看到靠着一块石碑,石碑上的时间表明为明代所刻,上面的刻字清晰可见为范汝生墓,而石碑中记载的内容与宗谱上的碑文相互可佐。
大举村范姓村民是范仲淹后裔
该宗谱和石碑是否能证明大举村的范姓村民就是范仲淹的后裔?这本宗谱是否具学术价值?带着问题,记者联系了县文管所所长陆苏军和长虹乡文化站站长邱加卫。
据文管所所长陆苏军相告,从《桃源范氏宗谱》来看,公元1120—1122年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后人范旭确实迁往了开化,并在开化与妻子王氏生有五个儿子。但是否范仲淹的嫡传后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长虹乡文化站站长邱加卫也赞同大举村范姓村民是范仲淹后代的说法。他说,范仲淹和当时浙江第一状元、长虹人程宿交情较好,对开化比较了解,所以战乱发生后嫡长孙范旭迁居开化也是经过范仲淹首肯的。不过这个看法还有待查找史料求证。
陆苏军认为,从有关资料来看,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有没有范旭这个长子,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依据。经过进一步考证以后,如果说范旭旭公确实是范仲淹第二个儿子的长子,就可以补充苏州范仲淹祖籍那边范氏家谱的不足,可以补史。他认为,从现在资料来看,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的可能性比较小。是否范仲淹的旁系孙托在范仲淹第二个儿子的名下,这种可能性也很大。
至于家谱的历史价值,陆苏军认为:因为从家谱上来看,范旭在歙州那边当官,他的出生年月、历史功绩、任职这些还是比较详细的。如果确切下来以后,这对补史,对研究范氏姓氏迁居、范氏一族的文化很有价值的。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每个人出身经历的有力证据。这部家谱,应该属于范氏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一般家谱里面记载的有些材料,往往是依据祖辈代代相传,由后人整理编纂而成,在学术界,能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确切依据,还有待学术界人士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