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章氏简公支世系流考(摘于《豫南章氏族谱》)
章氏一脉,源远流长,起自神农,昌于太公,韅公立姓,始有章氏。浩浩荡荡,已历数千载,身为章氏子孙,深感幸甚。续修宗谱,乃正本清源之举。展示家族传统,尽览创业艰辛,呼唤家族文明,弘扬先贤美德,实乃“有益当今,惠及后世”矣。古人云:“三代不修谱,失落祖宗根基,为天下之大不孝也。”
一、源流
吾豫南支脉源自江右,汉元公自元太宗七年出任信阳州大夫,因慕罗山之胜,遂定居于此,亦耕亦读,从政从商,尚诗书,崇俭约,渐成巨族。
汉元公子会川,会川公子曾生,因老谱遗失,曾生公以下失考,不知缺脱几代,难以稽查。确立汉元、会川、曾生为元代三祖,谨据坟莹前遗碑察考也。
自明代百千公始,谱派源流均记述清晰无讹。百千子禹、舜。禹无考,舜生子二:曰朝籍曰朝谟。朝籍后裔无考,朝谟生子三,长曰简,次曰策,三曰珍。
何时自章家湾迁居老贯漕保,即今新县吴陈河之章墩村,已无从考证,及简、策、珍长,因人丁日盛,逐分迁之。简公一脉仍居老贯漕保,策公一脉迁居光州青龙寨,珍公一脉回迁汉元公定居处,罗山大胜约章家湾。自此始成豫南支脉三源矣。
二、繁衍
简公生子二:曰可大曰可久,神轴未记可久一脉繁衍,唯可大一脉逶迤而下,人丁日旺。大多居今之光山、新县、淮滨三县,亦有散居南京、台湾、上海等地,亦有居于海外者。据老碑所记及口碑相传,今光新淮三地裔孙均系简公支系所出,有“老七门”之说。言其时兄弟七人分户,长子、次子、七子承袭祖业,留守祖莹,后七子一支迁居尤冲保章老湾,即今之凉亭乡章老湾。三子、四子、五子分居光山之晏河、南向店、城关、斛山一带。六子迁居息县芦集镇马埠口村(今已划归淮滨)。
从老七门始,渐成七大分支。长门一支居章墩前塆、后塆,已达七百余人;次门一支居章墩七孔桥,亦有近百人;三门一支居今之晏河乡河棚村章洼、扬帆桥村小梅洼、江西省永修县察溪乡化垄村、刘畈村付洼、付店村章小围孜、万湾村章杜湾、刘畈村余洼、李湾村高山李洼、徐湾村草堂、河棚村杨榜、河棚村程二、章店村下畈等,已达八百余人;四门一支居南向店董塆村罗沟、闵冲村仰天窝、新县吴陈河镇阳土墩等,已达三百余人;五门一支居今之光山城关龙山、九塘、张寨、曾堰、斛山乡蔡庄村格堰、郭小楼、梅岗村前小湾、范乡村军畈等地,人口亦达三百余人;六门一支居淮滨芦集镇马埠口村,已逾千人。七门一支仍居章墩上章湾,其中部分迁居凉亭乡章老湾及晏河乡扬帆桥村,人口亦达二百余人;本次续谱,共录入简公支脉三千九百余人,已逝一千三百余人,仍健在二千六百余人,未能录入者近二千人。
世传六子单身赴淮滨,至马埠口渡口,舟载排运,生意日隆,渐成巨族,筑一巨大城堡,容往来客旅,自成集市。“日观万人头,夜看千盏灯”乃斯时繁荣景象,时有“马埠口,银钱殿,囤子集,破猪圈”之说,囤子集乃马埠口旁一集镇,与马埠口比,此集镇不过一破猪圈尔。马埠口之富足,可见一斑矣。
三、典范
秉承先祖之家训,豫南章氏一脉崇尚仁孝,施德报德,知恩感恩。父慈子孝,兄仁弟义,奉为传家之本;谨言慎行,尊纪守法,奉为立身之基,历代多有贤孝仁椒者。
据明嘉靖《光山县志》之《孝友》载:章实,字廷信,章文迪之季子也,迪饶于财。实母冯氏暮年以银三百四十两,缎七匹,衣一袭与实妇姜氏,令其藏之私用。实竟言之二兄,均分用之,平居与二兄处,怡怡如也,终无间言。
吾察文迪、廷信二公,当在汉元公之后,百千公之前,唯上下未能衔接也。嘉靖《光山县志》之《科贡志》亦载:乡贡戊子科章瓉,授扬州训导。斯时章氏于光州甚罕,光山更是稀少,文迪、廷信、章瓉三公于理当为本宗也。
德谟公,字章斌,号纪周、济舟。1875年生于新县吴陈河镇章墩村,乃文焕公之子也。德谟公1892年入奉天洋学堂读书,后入黄浦二期学习,两年后赴国外攻读航空专业,归国后历任奉天空军大队长、空军总站站长、西南航空公司总经理兼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办事处处长等职。解放后,在重庆任中国民航审查专员。
有爵公,初居南向店乡王店村(至今有爵公之坟茔尚在),有爵公家道殷实,骑马跑三天,马仍吃自己田地之草,自己池塘之水,究其财产多为弟子敬献。
有爵公乃一代硕儒,极有学识。唯历年科考皆名落孙山,弟子个个及第做了官,其仍是一穷秀才。名声传开,主考得知,思有爵公之艰难,欲额外开恩。考场上,主考问曰:“章老先生,尔为何徒进师不进?”
有爵公思一生坎坷,不由悲从中来,竟泣不成声,话莫能出。归途,其坐弟子轿中,叹息曰:“嗨,人能命不能。”一弟子对其曰:“恩师,主考问师,即系考题。其为上联,师刚才所叹乃下联。似此答之,当高中矣。”
“似此答之,可高中?”“然,惜斯时师竟无言以对。” 有爵公两手一拍,叹曰:“嗨,真乃人能命不能矣。”
清末民国初,光山城关龙山章氏绍定公、绍安公、绍乐公、绍原公、绍福公、绍有公六兄弟刻苦创业,运木材,兴盐业,生意日隆,创下“全兴号”之金字招牌,在信阳市、潢川县城、光山县城及较近乡镇均有分号。在民国初年就已有私家汽车,行驶于各分号之间,经营之隆,规模之巨可见一斑矣。亲朋与四邻,偶陷困境,六兄弟慨然捐助,义无反顾,其善行义举,尤盖经营之誉。
武庠正斯公,技艺超群,身健力雄,威猛敛于内,文雅形于外。某日,于归途中与一豹相遇,正斯公无以避,徒手与豹搏,豹毙,正斯公亦力竭而亡。此壮举,声动四野,冠绝一时。
晚清自德公,耀先公四子也。幼时家贫,常食不果腹,及长,誓改贫困之状,不以衣食为患。受雇于人,推车送货于南京、武汉间。某日,货主运烟土至武汉,于途闻有人欲拦路截杀,遂遗货于众雇工,自己亡命而逃。众皆不受,独自德公不惧,坦然运烟土于武汉,获巨利。据此经营资本,自德公遂改行经营其它生意,渐富,带众兄弟共同致富,于晏家河章店、刘畈、付洼、喻围子四村庄建庄园五座,富甲一方,盛极一时。
丛周妻陈氏夫人,夫英年早逝,岁二十三即寡居,抚幼子章海以成人、成材,官府感其贞烈,申报旌表,获诰封“清旌表节孝诰封夫人”之表。《乾隆光山县志》册之,举县上下奉为楷模,亲眷嘉其得节,里党羡其仁慈,遂传于后世。
四、撰谱
此次撰谱,与罗山珍公、通公后裔等共同完成此三百余年搁置下来之功业,号召甫出,获得族人积极响应。更有成功人士,积极捐钱助撰,热心人士,内查外调,阅资料,写文章。敬宗爱祖,忠诚家族,其一腔热血,实感人至深。
因年代久远,战乱频乃,资料奇缺,此次撰谱,十分艰难。查史志,录口述,察墓碑,相互印证,反复揣摩,方不负豫南章氏纂谱总会所托,简公后代裔孙所盼,完成此次撰谱。
仅据现有资料考证,简公一脉以“自绍文谟,承其发守,积有英才,克光耀祖,德继茂盛,同乐春秋”二十四字为字派,此字派为“老七门”所共有。据传斯时兄弟七人分家,人均一谱一轴,谱中记载宗族各支脉繁衍发展,神轴中安放辞世先祖受祭之灵位,谱轴互补,不可谓不完备矣。奈因战乱,因破四旧,因文革,家谱尽皆遗失饴尽,唯神轴尚存三幅:凉亭神轴,章墩神轴,罗沟神轴。罗沟神轴存于章文良先生家中,被火焚之。幸其前已另录之,方可从十世习文公述之,清晰记述十余代之繁衍发展。虽不幸,亦万幸矣。凉亭神轴及章墩神轴因另有传,此处不再赘述。
简公六子一门,在马埠口七世单传,至灿然公方有三子,曰考祯曰考祥曰考祺,今马埠口章氏,均系此三公之后,亦有“小三门”之说,繁衍至今已逾千人矣。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乡东李村章氏,系光山扬帆桥一支迁出,仅数十年,因此前该支已在当地入谱,故此次未响应吾豫南章氏纂谱总会号召。江苏省句容县茅山镇章氏亦为吾裔,因查实之时谱已定稿,故未去人联络,至为遗憾。
德谟公一支,散居上海、台湾、北京等地,因联络不畅,故未能入谱,文河、文兴、谟荣、章异等每每言及此,均扼腕叹息不已。
纵观豫南章氏一脉,支派源流虽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然辈份不乱,流派清晰。吾所虑者,乃豫南一脉之源也,唯理清源头,方能归于总谱。成德堂《章氏宗谱》所记,仅“原籍江右”,再无考也。“江右”当为今之江西省。笔者上网查询,仔钧公十子仁肇公,仕南唐检校尚书工部侍郎兼耀武大将军,其一支后裔迁居江西余干县,据余干县玉亭竹根岭《章氏宗谱》所记,及公13世章可正迁居光山。此与成德堂《章氏宗谱》又难吻合,本宗中唯简公生二子,曰可大,曰可久,再无以“可”作字派者。倘察出汉元公原籍于“江右”何处,令宗族浩浩荡荡归于总谱,当居功至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