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xi)姓渊源几种说法辨析 之一
惠(xi)姓渊源几种说法辨析 之一
根据《现代汉语字典》,“惠”字的唯一读音是hui。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在陕西、甘肃地区,有约5万人将自己的这个姓氏读作xi。在户籍、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种种官方媒介、数据库中,这个群体的姓氏统统被念作hui,只有与他们具体的个人交往时,他才会固执而明确地纠正你,他姓xi。大隐隐于野,这个隐于民间的读音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尴尬,尴尬了陕甘两省,尴尬了多少代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现代社会文明如此发达,竟无专家对此做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这些人坚持自己姓氏的这种读法,也应该得到尊重,因为名从主人是处理姓名读音问题的普遍原则,但至今各种字典工具书均未列出xi的姓氏读音。
总体来讲,xi姓人口以中国西部居多,今陕西富平、三原、耀县、扶风、蒲城、西安、长安、临潼、蓝田、汉中等地,甘肃省镇原县、宁县、会宁、宁夏固原县等地,均有xi姓聚居。至于现代因个人经商、就业、搬迁而散居全国各地的也有不少。
Xi姓的迁徙在方志、官史中从未记载,本姓也鲜见族谱留存于世。所以其始祖、宗脉难以梳理。例如一种说法是始祖惠(xi)元君耻食元禄,元未明初从山西洪洞搬迁至富平底店,有老人口述解放前兰田、蒲城等xi姓人也曾来此祭祖,汉中的xi姓可能也是从富平迁去的,甘肃有的xi姓人指出自己祖上是从蓝田等地迁来的,宁夏、新疆等地xi姓可能是从甘肃再西迁去的。
现将xi姓的一些渊源、说法辨析如下,仅供探讨。
说法一:xi、hui为同一字“惠”,两姓实为一姓,始祖、渊源相同。
1、对于上“亩”下“心”的写法,认为是书法“别体”,
理由一:陕西汉中市勉县清代赈灾捐款石碑上的文字,惠有写成惠,也有写成上“亩”下“心”,但在当地全读成xi. 理由二:《中国书法大字典》中收录的魏时碑刻,把惠写成上“亩”下“心”。 理由三: 《广碑别字》一书,编者秦公、刘大新,出版于1995年。该书记述“唐右威卫兵曹参军王泠然墓志”中把“惠”字写成了“亩心”,应该是“惠”字的俗体字。
辨析:因为目前电脑汉字字库中仅有“惠”一种写法,所以在各种平面媒体中涉及到xi时,只能以惠(xi)或“上亩下心”的方式表示。陕西关中地区“上亩下心”的写法在以前民间的年长者中存在,年轻人普遍并不知晓,加之现代社会手写汉字应用场合极少,多采用计算机汉字字库资源,只能用“惠’字代替。甘肃地区的xi姓之人却普遍采用“上亩下心”的写法,直至现在许多人在报户口、正式场合署名时,仍坚持自己的写法。甘肃地区部分人迫于无奈,深感此字带来的不便,便用音同形近的“葸”(xi)字来代替,仍不愿用“惠”字,怕混淆了读音。值得注意的是,上“亩”下“心”的写法长久以来仅在姓xi者中间使用,姓hui者并不采用此写法。
从以上证据可以看出,民间的上“亩”下“心写法和“惠”写法混用,使xi字的真面目飘忽不定;官本的各种字典均只有“惠”而无“上“亩”下“心”;《广碑别字》、《宋元以来俗字谱》等书列出了“亩”下“心”的写法,并认定为惠字的别体,使得主张xi字为一独立汉字的说法缺乏官方支持。
陕西富平县小惠(xi)乡,做为富平县xi姓人的聚居地之一,历史上即以此姓做为地名。据清乾隆5年(1715年)《富平县志》载,当时小惠村已经存在,说明xi的发音不会晚于此。但县志中只有惠字而无“上“亩”下“心”,究竟是因为官志不能出现字典中没有的字还是本来就没有“上“亩”下“心”的写法?原因不得而知。
2、对于有人姓“xi”,有人姓“hui”,存在以下几种解释:
(1)、“惠”古为多音字。
1989年5月29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致陕西汉中惠云青信函中说:“惠(写为:上“亩”下“心”)云青同志:来信收到,经查惠(上“亩”下“心”)即为“惠”字,过去的书法作品有时书写的不十分规范,所以“惠”才有上“亩”下“心”的写法。“惠”今读hui,经查古代韵书“惠”也有xi的读音,但今天没有保留此音,由于你们的先人用“惠“字作了姓氏,所以保留了它的特殊写法和读音****** ”
辨析:按理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管理汉字的最高机构了,但从2009年文字改革的备受抨击来看,其水平如此而已。就此封信看,执笔者首先认可去信者的上“亩”下“心”写法,并着意模仿人家的写法,但结论是书法书写不规范,估计其依据就是《宋元以来俗字谱》《碑别字》等。至于读音的说法就有点让人迷惑了。到底是哪本韵书有xi的读音?是《古今广韵》吗?是《康熙字典》吗?如果属实,又为什么没有保留呢?明明是几万人的姓氏,字典中就不保留了,他们找谁去喊冤。
(2)、避难改姓说。
传说明朝明熙宗时陕西清涧人惠世扬,受阉党迫害,两次下狱.后改惠(hui)姓为惠(xi)姓,字同音不同.避免了株连九族.故有惠(xi)惠(hui)不分。
第二炮兵辨析:陕西的惠姓,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但陕北地区几乎全读hui,其中聚居的以清涧县最多。但要说xi姓是陕北的惠世扬避难改姓来的,有点离谱。惠世扬是明朝重臣,如果与魏忠贤、东厂西厂锦衣卫斗争,靠改姓根本不顶用,且史无记载。不过说来惠世扬却与富平县有点关系,据《北迁录》记载,李自成进北京登基后,惠世扬官拜右平章事。“时左平章牛金星也。世扬拥大轿。扬扬出入。亡何。自成败走。世扬从北兵入燕。三年不见用。或闵其困。奏世扬先朝夙望。今年老。如未用。当放归。毋令索米长安也。摄政王从之。世扬还里。绥德副总兵王永强作乱。劫世扬从军。流掠富平。败于米原镇。永强自缢。世扬不知所终。”就是说老年惠世扬1649年(顺治六年)在富平县失踪了。
至于xi、hui不分的说法,相信全国的hui姓者对此并不熟悉,倒是xi姓者口头上常说这句话。现在常见的场景是老师或医生职业者,问病人或学生时:你到底是姓哪个xi?人家笔划一番,他就恍然大悟地说:知道了,是xi、hui不分的xi(惠)。可见与其说这句话表示xi、惠姓之间有说不清的关系,倒不如说是xi姓被强冠以hui(惠)姓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无奈表白。
(3)、古音演变说。
XI是古音,古代的J、Q、X,经中古、近古的演变,现代汉语语音中已读为G、K、H,因此“xi”变成了“hui”。
第二炮兵辨析:这种说法的较为专业,牵扯到中古匣母字语音演变的问题,需要懂得音韵学。如果惠字古音中读xi,现代变成了hui,那么现代姓惠的人都应该念hui,为什么偏偏这一部分人还保留“古音”呢?须知语音演变是一个缓慢而又细致的过程,决不会让某个人“漏网”的。个人的固执能抗拒了一时,还能抗拒了一世甚至数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