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纪姓祠堂文化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在过去传统社会之宗法制度下,相传民间可以有宗祠是从宋朝开始的,但一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才有礼部尚书夏言奏准百姓兴建家庙、祠堂或大宗祠,以为扩大祭祀祖先之记载,因此今日所见较为老旧的宗祠古迹,要以明朝所兴建的各姓氏宗祠之历史为最久。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宗祠、族谱、祭田,逐渐构成维持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
祖先迁移他乡在异地生活发展,在安居落户之后,为了能够得到基业永固及尊祖敬宗之目的,他们常有创建屋宇与祠堂之举,历经数十、几百年之后,他们的子子孙孙就有“祖厝”及“祖庙”之迹可寻。在族谱中,也常会有“祠宇”卷之记载。对于祠堂文化的研究,其实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包含着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和素质的优秀治家格言、家训和族规的教育,以及继承与弘扬忠贞爱国、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而祠堂建筑则是使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古老祠堂文化的载体。
在潮汕地区,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随处都能看到一种供奉祖先家乘木主的处所———祠堂。在解放前,一些宗族只要有百几十丁(即男子)以上,便要建祠堂来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凝聚力。倡议建祠堂者的主要思想是:有了祠堂,子孙后代便不会去旁依他族,合族便能在该地居住,繁衍生殖。为了显示宗族实力以及厚实文化积淀,建祠者不惜花重金延请名人书写诗文祖训,或请名师雕琢花鸟虫鱼等物嵌砌于祠堂门壁肚之上。
潮汕地区的祠堂有私祠、宗祠和家庙之分。私祠者,是某氏一支派系所建的,往往称某某公祠。宗祠者是指那些同姓而不论派系所建的祠堂。家庙是官宦人家建的祠堂。在旧时,祠堂格局不能随意设置,是要受封礼制约束,如开三山门和门前设置门当户对(石锣石鼓),族内必须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门前的照壁要嵌麒麟,那就更有讲究,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应按族人官阶品位来定,一般是一品跪三脚、二品跪二脚、三至五品跪一脚、六品以下麒麟不可跪。如若越制违规,当地官府有权拿之问罪,轻则责令拆除,重则要受刑罚。
祠堂作为一族圣地的象征。它虽然有封建族权势力的存在,以及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的陋习。但它却牵动每一位游子的心,当远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乡,便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归来。祠堂的存在,还能留给后人对历史的某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研究价值,在建筑上有着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祠堂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延伸。
目前,在潮汕大地上,有纪氏祠堂二十九座。其中,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官埭乡洋边村的纪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潮汕纪姓的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