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基昌
沙基昌:(公元1945~今),上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运筹学教研室主任。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82~198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归国后历任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军事运筹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和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阅兵盛况至今仍时时会在沙基昌的心中涌起滚滚热流。那时的沙基昌身在美国,他响应祖国母亲的深情召唤。他决心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添一根柴。一个月后,沙基昌放弃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到了国防科技大学。
十多年来,沙基昌在国防科技教育园圃里辛勤耕耘,先后培养了三十多名博士和五十名硕士,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主持完成的市肆项重点科研项目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六部。沙基昌还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沙基昌总是把自己比喻成一滴水,他说,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人没有领导的关心培养和集体的团结协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回国后不久,沙基昌就被命任为系统工程与数学系军事运筹学教研室主任。他发现,当时国内高校的数学教学,无论内容还是体系,都显得十分陈旧,注重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沙基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向校系领导建议:为工科学生开设数学模型课程。这样既可以找到数学同社会需要的融合点,又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数学模型竞赛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外语、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和团结协作精神。他的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支持。接着,沙基昌与几位同事迅速翻译出一套应用数学模型丛书,制定出数学模型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1992年,数学模型课程在国防科技大学正式开课。
1993年10月,由沙基昌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组成六个代表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以四个队获一等奖的成绩名列参赛高校前茅。四个月后的1994年春节期间,该校两个队参加第十届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又一举夺得一、二等奖各一项。到2000年2月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该校在十多次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共获特等奖、一等奖二十七项,在国内参赛高校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数学模型课程的开设以及组织数模竞赛,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该系“数学模型课程建设与数学教学改革”1997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让数学在军事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直是沙基昌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主持编写出我军第一本《数理战术学初探》一书,该书将最优作战理论与作战指数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角度,对如何处理好作战指数与最优火力分配提出了一套公理化方法,创造了构造规范交战模式的算法,为在战术研究中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沙基昌始终关注着现代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他敏锐地意识到,夺取未来战争胜利的砝码,只有在新技术革命的前沿获得。他根据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学院建立起了我军为数不多的军事运筹学硕士点,创建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着力为“科技强军”培养高素质指挥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率领科研人员在军事运筹学和指挥自动化技术领域发起了一次次集团冲锋,他先后主持完成了“系统分析与决策方法研究”、“结构动态分析系统”、“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论证决策支持系统”、“面向对象的多媒体仿真方法和软件”等国防重点科研项目,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