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中
孙大中,地质学家,山东威海人。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在对中条山前寒武纪地和深部地质研究中,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年代构造格架。还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并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简介
孙大中(1932年6月20日——1997年5月1日)。
生前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广州分部工作。
山东省威海市人,九三学社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北京地质学院地勘系,1955年9月—1964年1月在合肥工业大学任教,曾任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实验室主任,其中:1956年8月—1957年9月在北京地质学院矿物教研室进修地球化学,1958年5月—1959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物室进修稀有元素矿物;1964年1月—1992年11月调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1980年3月晋升副研究员,1981年6月任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4月晋升研究员,1987年5月任研究室主任;1992年11月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
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投票成员。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项目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和有关的研究。他在对中条山前寒武纪地质和深部地质研究中,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并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他对冀东的构造格架、地层划分、岩石演变和成矿规律进行总结,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论点。在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中,他提出太古宙地壳成熟度高,富大半径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强场元素,以大面积底板垫托作用形成的高级变质区为主,同时指出元古为垂直增长的网点位置的底板垫托模式,并指出其时空在全球的特殊性。
人物生平
孙大中,1932年6月20日出生于威海,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解放不久,随经商的父亲到香港,就读于香港华南中学。返回内地后入南开中学学习,在地理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下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
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在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任教。其间曾先后回母校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分别师从前苏联专家拉迪什教授和郭承基教授进修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
1958年底晋升为讲师。1964年调到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迫害。平反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地层构造研究室副主任、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等职。1991年获地矿部首批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底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持所务工作。1997年5月因病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