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吉合

晓名
吉合
2013-06-18
577

   吉合(1905--1983),河南省郾城县人。原名田德修。1925年赴苏联,先后毕业于基辅混成干部学校、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1927年加入全苏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西北特委军事部部长、绥远省委组织部部长。1935年入苏联殖民地民族问题研究院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新疆新兵营战术教员、中共驻新疆办事处代表陈谭秋助理、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东部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参谋长。建国后,历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科学和条令部副部长,军科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副部长、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吉合,原名田德修,河南郾城人。吉合是他在苏联留学时用的学名,全称吉合诺夫。回国后,为适应国情、减少麻烦,简称吉合。1919年,他年仅14岁,但他深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经常独自思考,暗暗探索救国之路。有一次,他读了冯玉祥将军写的《精神书》、《军人宝鉴》两本书,十分敬佩其倡导的爱国精神、道德精神、军人精神。1920年春节刚过,他悄然离家出走,决心投奔冯玉祥将军,去“拿起枪杆子,走救国之路”。他沿京广铁路南下,经湖北武汉,又辗转到湖南常德,终于找到了冯玉祥的司令部,见到了他崇拜已久的冯玉祥。冯玉祥将军收他当小兵。

   1925年,冯玉祥受共产党人思想的影响,决心择优选拔24名优秀青年军官赴苏联深造。20岁的田德修有幸中选。到莫斯科不久,田德修被分配到基辅加米涅夫军官学校,并改名为吉合诺夫,简称吉合。从此,田德修三个字就从历史花名册上隐退,除康生等情报人员及少数老同志知道外,一般人均不知情。
是中国班的分队长,刘伯承称他为小老弟

   基辅加米涅夫军官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校,是苏联培养红军优秀军官的摇篮,规模大,设备全,环境好。该校专设一个中国部,负责培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选送的学员。入校后,风华正茂的吉合学习刻苦,进步很快。他系统地学习军事、政治和兵器学、战术学、野战工程、枪炮操作、军事卫生等科目,成绩优异,曾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野营训练营中国连任排长,组织指挥学员进行野营训练。

   1927年秋,吉合从加米涅夫军官学校毕业。本拟回国工作,谁知共产国际却委派一位将军同他谈话,决定选送他赴莫斯科高级步校指挥系深造。指挥系第15班都是中国学员,政治气氛很浓,吉合很快就加入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指挥系又新组建第16班,学员都是在国内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军事骨干,其中就有刘伯承。起初,吉合并不了解他们的身份和历史,大家都使用化名。刘伯承化名阿法拿西也夫,戴一副茶色眼镜,文质彬彬,很有修养,年龄比大家大十三四岁,中国班的学员都尊他为兄长。

   刘伯承没有学过俄语,上课时靠别人翻译。他决心集中精力攻俄语,别人休息,他抓紧时间背诵单词,学习刻苦,态度认真。有一次,吉合和刘伯承开玩笑:“老大哥,你算了吧,不要白费功夫了,我们替你翻译一下就得了。你用那宝贵的时光,学些别的东西多好?”刘伯承当即风趣地回答:“小老弟,别看我现在俄语不行,我会赶上你们的。不信,你敢同咱比赛比赛吗?”刘伯承说到做到,利用一切时间突击俄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伯承的俄语果然学得很好,不仅发音准确,而且书写工整漂亮,大家深感佩服。

   留苏6年间,吉合目睹一批批同学陆续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既激动又羡慕。他爱国心切,归心似箭,曾多次给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写报告,申请回国工作。

在陕北,谢子长、刘志丹请他培训红军干部

   吉合肩负党组织的历史使命,找到了陕北红军谢子长、刘志丹、高岗等。吉合到达后不久,正碰上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李介夫来视察工作。他也曾在苏联留学,回国后奉派到陕西搞武装斗争。得知吉合是苏联高级步校深造多年、任过中国班的分队长、当过军校教官后,深为敬佩,当即代表陕西军委恳请吉合留在陕西工作。吉合同意担任红二十六军干训班主任兼作战科长,约定时限为两个月。

   经过培训后,陕北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军容风纪严整,一举一动有了当兵打仗的样子。这是吉合精心训练的结果。上上下下士气大振,吉合也甚感欣慰。

协助刘仁在内蒙古重建党组织

   1933年春,他获悉冯玉祥将军在中共支持下,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部设在张家口,精神为之振奋,立即从包头赶到张家口。此时,中共在张家口已建立以柯庆施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指定刘仁任绥远特委书记。吉合接上关系后,奉命任特委组织部部长。同年11月,他俩在包头与云泽等汇合,共同商定:由刘仁主抓四十一军的统战工作,吉合主抓蒙民工作——尤其是蒙古骑兵老一团的工作。从此,他们在内蒙地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心协力,重建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