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孙本忠

晓名
孙本忠
2013-03-28
666

孙本忠(18971968),蚕学家,我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30年代末他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黄皮蚕杂交固定新品种“中农29”,以后又选育出成对皮斑限性品种“镇3”、“镇4”等多种良种。他整理了华东地区家蚕品种、品系;提出了双杂交等良种繁育方法;主持制定了全国家蚕选种工作方案和蚕品种保育、选育、鉴定等工作细则,对指导全国开展家蚕选种工作和统一育种试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建国前)

1928年,孙本忠学成回国,任江苏省农矿厅蚕丝技正,负责全省蚕丝改良工作。1929年兼任江苏省立蚕桑试验场场长。因不善交际,短于行政工作能力,1930年由邹秉文(当时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介绍入中央大学任教授兼蚕桑系主任。两年后,经梁希介绍,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33年,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专横、压制和排挤有声望的农学院院长,以至被迫离职,引起公愤,大部分教职员工随后离职他去。孙本忠也同朱凤美等一起应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之聘去该所,孙任技正兼蚕桑系主任。这时他风华正茂,决心以改良蚕品种作为终身事业。于是,在南京孝陵卫开辟桑园,建造蚕室,购置设备,开展正规化的家蚕选种工作。

养蚕选种

早在元代王祯的《农书》中已强调蚕品种选择的重要性,对蚕种繁育注意选茧和选蛾;在《务农新书》中也有“养蚕之法,蚕种为先”的论述;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间隔,茧色显著分为黄、白两个系统,不同茧色品种问杂交表现出复杂的遗传现象,又在二化性与一化性品种的杂交种观察到杂种优势的现象。迄至清代,江、浙、川、粤等我国主要蚕区已各自形成当地生态条件的蚕品种。我国近代家蚕育种工作,从1897年浙江杭州西湖蚕学馆开始,最初均用地方品种进行改良。1916年以后用集团选择法选出诸桂、新元、大元等地方品种,当时生产上繁育的蚕种都是纯种(又名“土种”)。20年代起,学习日本推广一代杂种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开始繁育一代交杂种(又称“改良种”)。当时农村生产的改良种是一化性和二化性交杂种。一化性蚕品种有诸桂、洽桂、翰桂、化桂和西巧、西洽等;二化性品种有华5、华6、华7等品种。一代交杂种产茧量远比地方品种(土种)高。孙本忠早期的育种工作是从蚕品种资源调查入手,1933年他搜集到地方土种66个,国内外引进改良种33个。通过比较试验,选出优良土种1个,改良种9个。1934年又征得新土种104个,选出丝量较多的土种4个,引进国外蚕品种102个。1935年将选出的优良土种和改良种继续纯系选择,改进提高。据调查资料统计,当时的农家土种平均茧层量只有0157克,茧层率只有128%,而从日本引进的改良种欧16×中14,茧层量为0296克,茧层率则为184%,从而引起了他对改良种的兴趣。但是他发现,我国农家土种在强健性、丝的强力、伸度等品质指标上有特具的优良性。在研究整理农家土种过程中发现农家二化工种黄皮蚕抵抗力强。他一手抓本地种的选择改进,一手抓引进改良种的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证明在培育体质强健、产量高、丝质优的夏秋蚕用品种是有效的。

科产结合

他除了在实验室亲自养蚕选种外,还非常关心祖国蚕丝业的发展,曾在电台广播了《中国蚕业复兴有望》的演讲,称“国人对蚕丝业之经营不知随时代之进展而改进,至今国际市场全被日、意生丝所占领。”他指出,我国有宜蚕宜桑的独厚条件,同时列举历年人造丝与天然丝同步增长的数据,指出世界对人造丝与生丝的消费是并行不悖的,一扫国内种种悲观情绪,论证我国蚕丝业的复兴确有希望。在我国蚕丝业奄奄一息的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他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如发表了译著《欧洲蚕品种改良之研究》,详细介绍法国G.科塔尼(Cotagne)首创的家蚕单蛾育选择法。并通过他自己的选种工作,确立了纯系选种和蛾区选择、个体选择等育种方法,为我国家蚕系统育种方法奠定了基础。1937年,他发表论文《家蚕育种时试验技术之研究》,指出,国外蚕育种的论文偏重于遗传分析方面,而对如何提高蚕育种的效率,改进蚕品种试验技术,缺少研究。他采用生物统计原理,开展了蛾区试验时蚕箔定位、蚕茧抽样方法及选种规模的研究,指出蚕匾的按组随机排列法,不必经常调匾,也可以消除蚕室内因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环境误差。提出每蛾区种茧调查抽样以抽取雌雄各25颗茧,以及不同育种试验饲育蛾区规模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