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泗淇
甘泗淇,原名姜凤威,号炳坤,宁乡县十都月山楠竹山(今黄材镇八渡水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1918年就读于云山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长郡中学,“五四”运动中积极投入毛泽东发动的驱张(敬尧)斗争,1924年入湖南法政专门学校,次年加入共产义青年团,1926年由姜梦周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寒假期间,他发动商民罢市,与当地恶霸大沩镇镇长杨致泽进行斗争,迫使杨退还侵吞省财政厅发还的金库券款。1926年冬,在工农运动高潮中,他担任驻省同乡会(即沩社)代表,参与农民请愿,迫使当局判处杨致泽死刑,群众称快。1927年春,他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上海党中央担任笔译工作,次年5月被派往湘赣苏区,先后任湘赣省委宣传部长、红军独立一师党委书记。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他率部与红三军团特务营、河西教导队配合,歼敌公秉藩一个团,俘获近千。1932年,他任湘赣军区政治委员兼省委宣传部长,选拔一批由湘赣根据地转来的优秀干部,并将河西教导队改建为红军大学第七分校,为部队培养大批骨干。翌年,先后调任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与王首道、张启龙、王震等共同抵制王明“左”倾路线,被诬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而撤销军职,直至任弼时到湘赣苏区工作时才重返部队。1934年,他任红十八师政委,率部参加长征。翌年,代理红六军团政委,二、六军团会合后任二军团、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部队到达甘孜后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进行坚决抵制。他把长征当成教育党员、干部的课堂,在部队严重减员的情况下,坚持边行军边发展党员,使二军团党员人数始终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一二0师、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等职。针对部队迅速发展缺乏干部的情况,他确定师、旅、团分别办教导团、营,使大批青年骨干迅速成长,走上领导岗位。 1947年,他任晋绥野战军军政治部主任,及时发现三五八旅创造的“诉苦三查”群众整军经验,在军内推广后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次年春,在瓦子街战役中,晋绥野战军一举歼灭胡宗南部近3万人。毛泽东主席对此给予高度赞扬,并发表《评西北大捷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军推广其整军经验。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转战华北、西北各地。 抗美援朝中,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结合志愿军实际,对政治工作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作认真的探讨。其中关于政治工作要“钻进去,冒出来”等重要论述,对全军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志愿军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2月,甘四淇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