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廖沫沙

晓名
廖沫沙
2013-06-21
870

 

     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军人家庭。后全家迁回湖南。5岁上私塾。1919年入长沙县立高小读书。在湖南省立一师附小完成小学学业。受到五四时期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教育,也受到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教师的思想影响。


  1922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后求学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27年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矶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后又任《远东日报》编辑,以后两年中写了大量杂文。1934年加入“左联”,写作战斗性的杂文,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矛头所向直指国民党官僚和阔老爷的胡作非为,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还撰文《人间何世》,批评林语堂创办的宣扬“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人间世》,林语堂著文反击,掀起一场笔战。得到进步文化界的了解和支持。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他承担秘密工作任务,开展地下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都坚贞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意志。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


  1938年至抗战胜利前先后在湖南沅陵创办《抗战日报》,任总编辑、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晚刊、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去香港恢复《华商报》,任副总编、主笔。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


  1948年,在丧偶10多年之后,与《华商报》记者陈海云结婚。1949年5月,应中共中央电召,到北平市委机关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62年加入中国作协。


  《人民日报》曾为他和夏衍等人开《长短录》杂文专栏;北京市委刊物《前线》曾为他和邓拓、吴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由吴晗、邓拓、廖沫沙三人轮流撰稿,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村”),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统一署名“吴南星”。吴南星的这些杂文紧密联系现实,敏锐地提出问题,为人喜闻乐见。


  1966年5月廖沫沙和邓拓、吴晗三人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从1966年5、6月份起,连续遭受批斗,1968年初到1975年他在狱中整整被关了8年,后又被送到江西林场劳动3年。听到邓拓与吴晗夫妇含冤去世的消息,他不惧淫威,写诗悼念。在关押期间,他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


  1979年初平反昭雪,后继续潜心创作,并整理大量旧作,由北京出版社、三联书店先后出版。


  1990年12月27日病逝,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