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洪灵菲

晓名
洪灵菲
2013-03-27
789

洪灵菲(1901~1933),笔名林曼青、林阴南、李铁郎等。广东潮州人。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6 岁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后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学生时代,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被迫流亡到新加坡等邻国。曾参与出版《我们月刊》。1930 年“左联”成立时,他是七人常委之一。1933 年被国民党逮捕,同年被秘密暗杀。主要作品有《流亡》、《前线》等。

曾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从事学生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期间在国民党海外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被迫流亡新加坡、暹罗(泰国)。后回上海参加革命工作,组织文学团体“我们社”出版《我们》月刊。1930年担任左联常委。1933年在北平工作时期被捕,惨遭杀害。有中篇《前线》、《流亡》、《转变》、《大海》以及短篇集《归家》、《气力出卖者》等。其作品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运动中的思想、生活和爱情。

洪灵菲(1902—1934),男,原名洪伦修,又名树森,笔名洪素佛、李铁朗、林曼青、林荫南等,广东潮安人。1902年出生。父亲是落第秀才,后转学中医,家境清贫。1911年洪灵菲进入乡村私塾读书。家中仅有二三间小破屋,十分嘈杂拥挤,他便常常溜到屋顶上去看书,村里人都称他为书呆子。

1918年,洪灵菲考入潮安县金山中学,1922年,升学到广州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是郁达夫先生钟爱的高材生。大革命时期,洪灵菲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在共产党员许苏魂的影响和帮助下,1924年洪灵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从广东高师毕业后到国民党海外部工作,领导群众反帝斗争。

1927年4月15日,蒋介石在广州制造反革命事变,中共广东省委负责人萧楚女就在这天被捕杀害,洪灵菲也被敌人通缉,被迫逃往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在海外的几个月,洪灵菲白天则流浪街头,夜晚则栖身公馆墙角,备尝艰辛。但是,洪灵菲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转而从事革命文学创作,对革命仍然充满坚定的信心。1927年7月,洪灵菲回国,来到上海,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担任中共闸北区委书记,并与戴平万、杜国庠等人成立“我们社”,主编《我们》月刊。从1927年夏至1930年春,短短几年时间,洪灵菲创作了《流亡》、《前线》、《转变》、《大海》、《归家》等200万字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0年2月16日,洪灵菲、鲁迅、冯雪峰、夏衍、柔石等12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人物集会,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3月2日,“左联”正式成立,洪灵菲和鲁迅、田汉、夏衍等7人当选为常务委员。洪灵菲是最年轻的常委。“左联”成立后,革命文化蓬勃发展。

1931年,国民党发动了严酷的文化压迫,许多书籍刊物遭查禁,《我们》月刊也在其中。洪灵菲再次遭通缉,被迫转入地下,以多种笔名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继续开展斗争。九一八以后,全国反帝大同盟成立,洪灵菲担任中共党团书记。他办了不少工人夜校,亲自主持,亲自讲课。在与工人群众的接触中,洪灵菲变得更加稳健,更加沉着,从一个革命气质的诗人,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1933年春,党组织将洪灵菲调往北平,担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秘书处处长。7月26日,由于叛徒出卖,洪灵菲被国民党宪兵三团蒋孝先部逮捕,不久解来南京。1934年夏,他英勇就义。

1901年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6 岁开始从事体力劳动。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正在广东潮安金山中学读书的洪灵菲,深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爱好写旧体诗,是学校文坛上的活跃人物。1922年,他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改称广东大学)英文科学习,后转入国文系。在此期间,洪灵菲结识了一位共产党员许苏魂,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正遇英帝国主义在广州制造“沙基惨案”,洪灵菲四处奔走,发动广大学生反对帝国主义惨杀中国人民的暴行。许苏魂根据对他的长期考察,于1926年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洪灵菲在该年6月发表的文章《到革命的战线上去》,已表明了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决心。1926年8月,洪灵菲从广东大学毕业。当时正是国共合作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参加了广州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工作,并担任了《海外周刊》的编辑。他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用手中的笔写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

1927年4月15日,广东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广州。《中央日报》和广州《民国日报》刊登逮捕洪灵菲的通缉令,他不得不逃离广州,先到香港,后独身一人到了南洋。洪灵菲先后到了南洋的新加坡、暹罗(今泰国)等地,做过苦力,也曾流浪街头,备尝海外游子的辛酸痛苦。

1927年冬,洪灵菲结束了他海外的流亡生活,到了上海,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洪灵菲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以后,立即开始了新的斗争。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除了担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第三街道的党小组长外,他和戴平万、林伯修等组织了革命文学团体“我们社”,还通过大学时的老师郁达夫,结识了蒋光慈、钱杏郫、孟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了洪灵菲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从1927年冬至1930年春,他写出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有《流亡》、《前线》、《转变》、《归家》、《气力出卖者》、《家信》、《大海》、《两部失恋故事》等。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译著。这些,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宝贵财富。

洪灵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他为发展和壮大左翼文化运动而作出的努力。

1929年秋,党指示在创造社、太阳社中的共产党员要促进革命作家的团结,与鲁迅一道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洪灵菲积极和进步作家联络,消除内部隔阂,尽可能地扩大进步作家联盟。1930年2月16日,洪灵菲出席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12人集会,酝酿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洪灵菲、鲁迅、夏衍、冯乃超、田汉、郑伯奇当选为常务委员,组成了“左联”的领导核心。“左联”的成立,“标志了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艺事业领导的加强”。

左翼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及其当局加紧了对左翼文化工作者的迫害。先是洪灵菲等人办的《我们》月刊被查禁,接着是许多进步文化社团被解散,国民党当局又一次通缉洪灵菲,迫使洪灵菲转入地下。

1933年2月,党组织将他调往北平,担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秘书处处长(即秘书长)。1933年7月26日,由于叛徒出卖,洪灵菲被蒋介石派驻北平的宪兵三团在宣武门外李大钊烈士侄女的家中逮捕。旋即解来南京。1934年夏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