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卢作孚

晓名
卢作孚
2013-06-04
719

  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卢作孚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辍学,自学成才,历岁开馆办补习学校,讲授中学数学。边教书边自学,编著有《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所著《应用数题新解》一书,当即由重庆中西书局出版发行。

  辛亥革命初,宣统二年(1910年)在成都他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1914年周游上海、北京,后回乡在合川中学任教,参与编写《合川县志》。后又去成都,随后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1919年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主张"教育救国"。1921年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积极开展通俗教育活动,聘请中国少年学会会员王德熙和恽代英分别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开展以民众为中心的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影响全川因四川军阀混战,中途被迫夭折。

  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时,对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里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率先架建成了乡村电话网络;开辟了被誉为重庆北戴河的北温泉公园。他在这里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与此同时,民生公司也发展很快,到1929年又新制了"民用"、"民望"两艘轮船,总吨位230吨,航线从嘉陵江渝-合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渝——沪线。当年,卢被刘湘任命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此间还曾担任四川省建设厅长、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全国船舶调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抗战时期的军需民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时正值外国船只横行川江,日本的太古、信和、日清及美国的捷江等轮船公司,凭着强大的实力,大幅度降低水脚,企图挤垮华轮公司,独霸川江。竞争非常激烈,华轮公司面临破产境地。面对这种形势,卢作孚挺身而出,明令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都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迫使日清公司接受中国海关检查,开创了外国船只接受中国地方政府检查的先例,废除了甲级船员必须用外国人的陈规,提出外轮冲翻中国木船必须赔偿损失,和"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口号等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严重打击了外轮的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主张将川江所有华轮公司联合组成一个公司,一致对外。于是从1930年起,在川江航线上以民生公司为中心,开展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的活动。凡是愿意售卖轮船的公司,民生公司予以收买,凡愿意同民生合并的公司,其轮船财产均以较高价格折价,然后用部分现金偿还原公司的债务,其余作为加入民生公司的股本,人员全部接收,量才录用。如此,不到一年,即合并了重庆以上航线的7个轮船公司,接收轮船门只。接着便向重庆下游扩展,又合并了7个公司。刘湘、刘文辉等军阀的船只亦以高价收买入股的方式,变成了民生公司的产业,从而合并和收买华商轮船28只。到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清公司由盈转亏,太古、伯和见事不妙,亦悄悄退出川江航运。这时民生公司拥有轮船42只、吨位16884吨、职工增到2836人、有股本120万元、资产730万元,经营了川江航运业务的6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任命卢作手为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卢坐镇武汉、宜昌等地,具体指挥。1938年秋武汉失守,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军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烂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在这段时间中,民生公司又收买了由沦陷区逃出的长江中、下游华轮公司轮船70多只。是时,船只最高时达到 137只、36000余吨位、拥有职17000余人。不仅独占了川江航运,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而且还控制了许多其他重要企业,除附属民生机器厂,为大后方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外,并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各行各业中的78个企、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卢本人曾担任了几十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

  战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以此作为向沿海、远洋发展的基地,增辟由上海到台湾、汕头、香港等南洋航线和由上海到连云港、青岛、天津、营口等北洋航线。并在台湾、广州、香港等地设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办事处。同时又与金城银行集资100万美金,创办"太平洋轮船公司",购入海轮3艘,把航线延伸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拥有各种船驳150余只,吨位72000吨,职工90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涪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1952年2月8日在重庆不幸逝世。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我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中共中央赞许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