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祖同
龚祖同,1904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市川沙县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幼年随父亲上小学,常过黄浦江,看到满江都是外国轮船,心里很难过。总想着,哪一天江上的船能飘中国国旗,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科学救国、实业兴国的种子。1917年以优异成绩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绩屡屡领先。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龚祖同带着母亲以土地作抵押借来的钱和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进入清华大学。他奋发攻读,193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32年进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实验核物理先驱赵忠尧,研究伴随硬γ射线反常吸收的二次γ辐射。
1934年,龚祖同怀着填补空白、为祖国国防做贡献的愿望,赴德国柏林技术大学(现称柏林工业大学)深造。两年毕业,获“优秀毕业生(Auszeichnung)”荣誉和特准工程师称号。此后即在该校攻读工程博士学位,1937年底完成论文。因抗日战争爆发,国内急需军用光学仪器,龚祖同放弃答辩,于1938年初回国,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光学工厂——昆明兵工署22厂(也称昆明光学仪器厂)的组建工作。
1939年冬,龚祖同奔母丧回上海。他利用上海工业基础好的条件试制光学玻璃。后受敌伪迫害,乔装逃出上海。1941年回到昆明兵工署22厂任制造主任。1942年,龚祖同到贵阳创建贵阳兵工署53分厂,再度试制光学玻璃,自任厂主任,直到抗战胜利。1945—1948年,龚祖同任秦皇岛耀华玻璃厂总工程师,从事平板玻璃生产的恢复与改进工作。1948—1950年,龚祖同任上海耀华玻璃厂总工程师。1951年,龚祖同应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馆长王大珩的邀请调该馆工作,任研究室主任,负责研制光学玻璃。1958年他带领研究生王乃弘等开展了红外夜视技术与电子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从1960年开始,龚祖同担任2.16米天文望远镜研制组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