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庄长恭

晓名
庄长恭
2013-06-14
714

      长恭(1894.12.25~1962.2.15)字丕可,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福建泉州鲤城人。1916年毕业于泉州中学(今泉州五中),因学业优异,以地方奖学金保送入北 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确证了麦角甾烷结构,推测了麦角甾醇的结构,设计了带有角甲基双环α-酮的合成方法;研究了甾族边链的氧化断裂,是当时国际上少数从事甾体全合成研究的知名化学家之一,其工作曾被引入著名教科书。研究了防已诺林、去甲基防已碱等生物碱结构。对有机合成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重视并拟定有机化学中文命名,现用的吲哚、吡咯等杂环化合物名称均为他所倡议的。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22年毕业,留校深造;1925年获得化 学博士。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主任、中美文化基金委员研究 讲座。1931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的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从事麦角甾醇结构 的研究,取得杰出成绩。1934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 研究所所长。不久,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期间,曾在上海药物研究 所从事研究工作,后辗转到云南昆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抗战胜利后,再度赴美 国与有机化学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毅然间道返回大陆, 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经 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3月,出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10日,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理、化学学部委员,任该部常务委员、化学学部副主任。 1954年-1958年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5日, 不幸 于上海逝世。 庄长恭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对有机合成,行别是有关甾体化合 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机物结构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37-1941年期间,发 表重要论文18篇。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期间,对麦角 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探明 其化学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为合成带有角甲基多环a-酮, 他设计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有效方法,受到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 庄长恭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时,曾经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刚刚发展起来的 机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首次在中国引进和建立此项新技术。此外,他和合作者 进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从中药汉防已中分离出2种结晶生物碱, 并对其结构进行 探索,一种已证明为防己碱;另一种定名为防己诺林碱,其中含有酚基,被证明为 脱甲基的防己碱。 庄长恭治学严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如他在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过 程中,从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难于溶解的钠盐悬浮于乙醚层和水层之间, 便把它们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关键性的产物——去甲胆酸。 庄长恭的科研著述颇丰,硕果累累。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1〕 甲基-环已烷乙酸》《〔1〕甲酸-〔2〕及有关化合物的合成》、《草酸酯与 甲基-丙三羧酯的缩合》。他的科学成就及其事迹,载入《中国科苑英华录》、《 中国科学家辞典》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