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玿
贝聿玿,女,别署坚白楼主、红苹女史,斋号坚白楼、滋青阁等,1908年生于江苏苏州的名门望族贝家,我国知名书法家。
童年时贝聿玿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传统礼教的熏陶。青年时代,她进入苏州女子职业学校美术专科,学习绘画和刺绣,当时执教该校刺绣课程的是邹韬奋先生的夫人沈粹缜老师(近代绣圣沈寿的侄女),在校期间和沈老师同寝室居住,更在学业上得到沈老师亲传,绣艺进步甚快,毕业作品“无量寿佛”中佛面善眉慈眼、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受到众师生称赞。1946年,上海英文版的“大陆报”记者看到后曾专题刊登文章介绍这幅绣品,称之为价值一万美元的艺术珍品。可惜“文革”中蒙“四旧”之名被拿去,之后即下落不明。
贝聿玿的山水画受国画大师郑午昌、吴湖帆先生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师从吴湖帆先生成为“梅景书屋”的入室弟子后,对大师的作品和中国历代名画如痴如醉,潜心研习临摹,奉为画学经典。她作画认真,构图起稿,笔致秀逸中和,用墨温敦淡荡,着色明洁、典雅,一丝不苟,每件画作几乎都忠实、执着地追随着大师的遗风,处处传递着中国画传统笔墨、丘壑、气韵的特色和信息。
1934年贝聿玿与一些女性书画创作者如何香凝、李秋君、娄咏芬等筹备了画会与展览,在上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对宗旨、章程或社约进行了明确规定,组织严密,非常完备。中国女子书画会广招会员,且于同年六月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了第一次展览——中国女子书画展览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女子美术团体。
贝聿玿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许士骐结为伉俪,并合作出版《许士骐贝聿玿画集》,被誉为“艺林奇葩”。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绘画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和安徽美术馆等收藏。1980年被汪道涵市长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晚年的贝聿玿,十分珍惜国家改革开放后国泰民安的祥和局面。她的口头禅就是人贵知足,“要助人为乐,要自得其乐,更要知足常乐,才能常乐长寿”。这或许是她活到一百多岁高龄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