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严复

晓名
严复
2013-06-29
1199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生平活动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The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  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  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发起组织孔教会,并以任为首领。  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  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人物评价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严复赋税思想  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严复著作  天演论序严复文选  《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  《原强》,《直报》,1895年  《辟韩》,《直报》,1895年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 ,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严几道诗文钞》  《愈野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严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