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
江文也(1901--1983),原名文彬,作曲家。祖籍福建永定,客家人。1914年迁居厦门,1922年转往日本就学。1929年入读电机科,课余进修音乐,作曲导师为桥本国彦。1932年毕业,当排版学徒,工余拜山田耕笮为师,学习声乐及作曲。之后数年,他在日本内的比赛屡屡获奖。1938年到北京教授音乐,同时研究中国民俗音乐。由于曾居于日本,跟许多日本组织都有交往,他多次受到逼害。在1945年他入狱,文革时被指是右派。
简介
出生背景
江文也(1910--1983)
中国作曲家。祖籍福建永定,1910年6月11日生于台湾台北淡水镇,1983 年10月24日卒于北京 。1929 年赴日本武藏学校学习,同时在东京上野音乐学校学习声乐,1932年正式投身音乐事业。1932年、1933年两次参加日本全国音乐比赛均获入选奖。1933年开始专攻作曲,师从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并参加了日本新兴作曲家联盟。1934年他创作了第一部作品管弦乐曲《台湾舞曲》。该曲在1936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国际音乐比赛中获银奖。此后他又连续4 次在日本全国音乐比赛中获作曲奖。美籍俄国作曲家齐尔品(A.N.切列普宁)搜集出版了江文也创作的钢琴曲《小素描》、《 三舞曲 》、《十六首小品》和声乐曲《台湾山地同胞歌》等 。1938年江文也回国,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任作曲和声乐教授 。同时他开始研究中国古典音乐 。创作了大型管弦乐曲《孔庙大晟乐章》。1947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作曲教授。195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授。他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并将现代音乐创作手法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创作原则贯穿于钢琴、交响曲、声乐、室内乐等各个音乐体裁领域。作品还有管弦乐组曲《故都素描》,交响诗《汨罗沉流》、《俚谣与村舞》,钢琴曲《北京万华集》、《乡土节令诗》、《渔夫舷歌》,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等。写有《中国古代正乐考--孔子音乐论》等音乐学著作。
江文也,中国作曲家。祖籍福建永定 ,1910年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1983年10月24日逝世于北京。1923年被送往日本求学,就读于长野上田中学,课余学习音乐。1929年入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院,同时考入东京上野音乐专门学校学习声乐,后改学作曲。1932年在武藏高等工业学院毕业后,弃工学艺,专攻音乐,从师于日本著名 作曲家山田耕。后在日本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胜利唱片公司和东京宝影片公司担任歌唱演员和作曲;并多次在日本全国音乐比赛中获声乐奖和创作奖。1938年4月,应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之聘回国任教。北平沦陷期间,他曾写作过一些适应日本侵略者宣传需要的歌曲。1945年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49年他拒绝赴台湾,同艺专师生一起迎接了北平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从事音乐
江文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数十年,主要担任作曲、配器和音乐作品分析课的教学,以讲授精深、剖析细密见长,学生甚多。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12首大型管弦乐曲、1 首钢琴协奏曲、5部舞剧音乐、8首室内乐、12部钢琴曲集、12 部歌曲集、4首宗教性音乐作品、若干首合唱作品等,同时还整理改编了台湾民歌100余首。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和声新颖而富于动力,乐器组合上注重色彩的鲜明和层次的丰富,并对寻求音乐的粗犷和纯朴的乡土气息怀有浓厚的兴趣。
他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有《白鹭的幻想》、《盆踊为主题的交响组曲》、《台湾舞曲》、《孔庙大晟乐章》、《第二交响曲──北京》、《汨罗沉流》、《俚谣与村舞》等。其中,1934年在日本所作管弦乐《台湾舞曲》,是其早期器乐创作的代表作。它以纯朴的旋律、民间舞曲的节奏以及色彩鲜明的配器,生动地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以《5首素描》《16首钢琴小品》、钢琴绮想曲《船夫舷歌》和《杜甫赞歌》等较为突出;特别是1950年所作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通过对12个不同画面的描绘,表现了不同时令的中国乡土风光和人民的欢快心情,富有诗情画意。在他数量众多的声乐作品中,以1936年春所作《台湾山地同胞歌》较有代表性这部声乐套曲,用古老的台湾民歌为素材,歌词由拉丁字母拼音构成,本身没有特定的语义,通过语音与旋律的结合以及在钢琴伴奏中模仿笛声、琴声和舞蹈中打击乐器的效果,表现了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情趣。此外,他还选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等谱写了大量独唱曲和合唱曲,其中有些作品旋律古朴优美,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钢琴伴奏的配置十分精巧,对原诗词的意境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他对中日两国的雅乐等也作过理论上的探讨,并撰有《中国古代正乐考──孔子乐论》等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