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敦杰
严敦杰 (1917—1988)字季勇.数学史家,科学史家。主治中国数学史和天文历法史,旁及其他科学史和科学史学史研究。是中国数学史现代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17年11月1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早年父母双亡,幼失怙恃,生活上备受艰辛。1931年就读于家乡秀州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中国处于危难之际。严敦杰深受一位历史教员的影响,勤奋学习,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1934年,17岁的严敦杰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其中有《注音字母语原考》和《郑和下西洋考》等。1935年,他的数学论文《立体反形的研究》在校刊《秀州钟》上登出,同年并完成了他的第一篇数学史论文《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1935年,严敦杰在秀州中学高中部毕业,为生活计,考取上海中华书局职员训练班任实习员,1936年正式在编辑所作校对工作,并业余从事中国数学史的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后,严敦杰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辗转到了重庆,于1938年在重庆民生实业公司会计处任办事员。其间许多手稿毁于战火,但他仍挥笔不辍,发表论文。40年代初,严敦杰的工作为著名中国数学史家李俨所注目,他们开始通信讨论学术问题,至50年代中期,平均一个星期一个来回。现在严敦杰的遗物中还保存有李俨的信件700多封,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1943年,严敦杰考取重庆中央大学数学系,兼职上学,课余时间全在图书馆中度过,一年多时间,硬是把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从头至尾浏览完一遍,从中搜集中国古代科学史料。这一年他就发表了12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历法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技通史、科学史文献学和科学史学史等。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这些都标志着严敦杰在科学史研究方面进入成熟阶段,其时年仅26岁。
抗战胜利后,严敦杰回到上海,在中国石油公司会计处任副管理师,仍以业余时间从事科学史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严敦杰先后在上海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财务组、天津燃料工业部器材室财务科、北京燃料工业部经理司财务科、北京石油工业部财务司制度组等单位任财务组长、副科长、科长等职,积极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工作,同时业余进行科学史研究。
1956年,严敦杰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结束了他20年来业余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历史,时年39岁。195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李俨任室主任,严敦杰任学术副秘书。同年,严敦杰还兼任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秘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史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1958年,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专门刊物《科学史集刊》创办,著名科学史家钱宝琮任主编,严敦杰任副主编,负责日常工作。该刊物至1966年共计出了9期,登载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了中国当时科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对此,严敦杰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浩劫。研究工作停止了,严敦杰“重操旧业”,当起了会计,至今大家都难以忘怀他在临时担任这一工作期间随时都可以找他报帐和他把工资送到职工家门的情景。1970年,全体研究人员被“一锅端”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劳动,严敦杰也未能幸免。致使他在农村摔折了腿,留下残疾成为知识分子受迫害的见证。
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以后,恢复了科研工作,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扩大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严敦杰同广大科研人员一道再次得到了“解放”。这时他虽已年近花甲,却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又不分昼夜地努力工作。
1978年,严敦杰晋升为研究员,并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数学史研究生。他执教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科学史概论》和《科学史文献学》两门课程,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科学史博士。
1980年,严敦杰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同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还担任了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珠算协会常务理事、《数学通报》编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1982年,《自然科学史研究》创刊,他担任主编。同年,他频繁出访国外和出席国内各种学术会议,终因劳累过度患脑血栓而半身不遂。病中他仍坚持写作和培养研究生,发表著述三四十篇(部)。1988年12月23日,严敦杰旧病复发,抢救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享年71岁。
1985年,中国数学会50周年年会上曾向严敦杰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从事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50年,为数学会的发展壮大,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隆重集会,纪念严敦杰从事科学史研究工作50周年。199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纪念严敦杰学术论文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探胜》一书,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作序称“严敦杰先生与自学成名的华罗庚容可相提并论”,“论成就则是可与李俨、钱宝琼鼎足而立”,对严敦杰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