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陈诚

晓名
陈诚
2013-03-27
910

陈诚,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台湾当局“副总统”等职。陈诚主政台湾期间,对稳定国民党在台统治作用甚大。陈诚是蒋中正的亲信,也是自黄埔成立后蒋中正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国民革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

人物简介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汉族,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副总裁,军事统帅。陈诚以18军为骨干建立了土木系,从而使他在黄埔系中地位举足轻重。陈诚不但是黄埔系骨干将领,而且处处模仿蒋介石,最终成长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干要强于军事才干,施政台湾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台湾,通过改革为台湾经济的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物概述

陈诚(1898年—1965年),字辞修,别号石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青田高市外村出生。学历: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本科毕业,杭州省立体专毕业,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

经历:民国十三年(1924年)黄埔军校上尉特别官佐;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十一师师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任十八军上将军长;民国廿七年(1938年)南京政府迁至武汉,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卫戍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1949年后任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中央副总裁。

陈诚,青田高市外村人。祖父陈锦艺,一生务农。父名陈应麟,晚清秀才,毕业于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曾任青田县教育科长和县敬业小学校长,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母为洪氏,育三男一女,长子陈诚,次子陈源(字正修),三次陈敏(字勉修),女儿陈金花。陈诚的原配夫人名吴舜莲,后娶谭祥为妻。

陈诚从小受学于五叔公陈一鹏,他是清末廪生。陈诚于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高市养正小学,民国六年(191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处州第十一师范本科学校。第二年又考入杭州省立体专学校,毕业后由师长杜志远介绍,进入保定军官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毕业于保定第八期炮科。在浙江陆军第二师任见习军官。

民国十二年(1923年)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粤军第一师第三团任上尉副官,后调任大元帅府警卫。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任黄埔军校上尉特别官佐,教育副官。民国十三年(1924年)一月,任炮兵连连长。九月,参加第二次东征,炮轰惠州城,立了战功,升任炮二营少校营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陈诚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后任预备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十一月改任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上校团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二十一师在浙江龙游、桐庐战役中击败孙传芳主力部队,一举拿下苏州,陈诚的六十三团出力最大。四月,任廿一师少将副师长。六月,任廿一师师长,十月,被何应钦借故免职,后由严重保荐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副厅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任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七月,任十一师副师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进驻鄂西襄樊,六月任十一师师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在蒋、阎、冯中原大战中,任讨逆军第二军副军长。率十一师进攻济南,八月,升任十八军上将军长,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赏识到陈诚的军事才能,派往江西参加“围剿”中共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第三次反共围剿中,任第二路进击军总指挥。民国廿二年(1933年)初,在第四次围剿中,任中路总指挥,到处筑公路,筑碉堡,步步为营,竭尽全力。后在湖北黄坡和江西宜黄等地被红军歼灭近三个师

同年秋,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蒋自任团长,陈诚任副团长。民国廿三年(1934年)九月,开始第五次围剿,任北路第三路总指挥,占领江西广昌、石城、瑞金等重镇。十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任驻赣绥预备军总指挥。十二月,任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处处长。民国廿四年(1935年)秋,被派往四川创办峨嵋军官训练团。民国廿五年(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陈诚奉蒋介石之命,任晋绥陕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率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到山西堵击红军。六月,奉命赴粤设立“广州行营”,解决陈济堂、李宗仁联合反蒋的“两广事件”。十二月在“西安事变”中,与蒋介石一起被张学良扣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又参与东北军和西北军。民国廿六年(1937年)春,任军政部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

民国廿六年(1937年)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当局抗战之议未决,陈诚以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并提出牵制日军主力,使敌自东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战略。日本侵略军进犯上海,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十五集团军司令,死守昆山一线,多次组织指挥大会战。

民国廿七年(1938年)一月,南京政府迁至武汉,湖北成为四川大后方的门户,陈诚任湖北省主席、武汉卫戍司令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武汉防务。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中,陈诚兼任武汉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当时周恩来为副部长。

抗战期间,陈诚先后还兼珞珈山军训团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中央训I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一团副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和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在抗日作战中,所部取得上高战役、湖北战役的胜利。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同年五月,离滇返鄂,指挥对日作战,取得鄂西大捷。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十一月,任军政部部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一月,兼任后勤部总司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反共内战,调集数百万大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十月十七日,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共产党解放区问题”。然而,一年来的全面进攻却没有进展。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蒋介石又委任他为东北行辕主任,派往危机四伏的东北战场,指挥国民党军先后向山东、东北解放区进攻,均被击溃。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蒋介石为安排后路,派陈诚主持台湾政务,改编和整训由大陆迁往台湾的部队,先后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并两度被选为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院长”,1954年被选为台湾当局“副总统”。

同年11月,兼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64年3月,再度当选“副总统”。

1963年12月,因病辞去一切职务,于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台北,终年67岁。

陈诚去世后,蒋介石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亲自到灵前献花圈,并指令张群、何应钦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长”诸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按国民党最高级的级别发丧。按他生前的意愿,以家乡传统的仪式,安葬在台北县泰山乡同荣村。

陈诚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民国二十年(1931年),资助家乡高市小学新建校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发起创办石门中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资助高市小学一万银元,建成一座三层八问的教学大楼,和一座教师办公大楼。在民国二十年——三十年间,每年乐助1400银元为给学校开支费,直接资助到解放前夕。

并赠送石门中学的图书:《古今图书集成}1627册,全国省县志3234册,《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各一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支持刘耀东编造《栝苍丛书》九十卷,由陈诚资助付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