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和
(1916—2002)四川省阆中县(今阆中市)人。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六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译电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机要处股长、科长,中共中央机要处办公室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机要处副处长,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机要处处长兼中南军区机要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局长,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45年月15日,一架苏制军用飞机载着苏远东军区司令部的一个代表团在延安降落。赓即,中苏双方举行了旨在抗日战争刚结束后两军协调行动的重要会谈。当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派彭真、陈云等6人参加其工作。为了方便与苏军的合作,在当时我军还未实行军衔制的情况下,中央决定以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当下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下任命书。这样,莫春和便成为我军被授予军衔最早的人之一。
革命经历
参加红军
莫春和,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人,1916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8岁起在本地太华山上学,读了3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困辍学。不久,父亲病故,同胞妹妹饿死,母亲自缢。从此,一家人的生计重担便落在了莫春和的身上,他的少年时期便在艰苦的劳动中度过。
抗日战争
莫春和回到延安后,更加忘我的工作。1937年夏秋之际,他被送进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当学员,次年3月从抗大调到中央机要科工作。当时,中共中央和军委机要科设在一起,其办公地点与毛泽东主席的住处近在咫尺。可想而知,这是一个负有特殊使命的单位,它的组成人员不仅政治素质很高,而且工作、业务能力也较强。他们团结战斗,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工作着,经常受到毛主席的关怀和赞扬,毛主席曾题词:“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既注意业务,又注意政治”,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励。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军委于1940年分别成立机要科,以后改成机要处。1942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情报部下属的三个机要部门合并为中央机要科。这期间,莫春和在中央机要科、军委机要科、机要处分别担任过机要组长、股长、副科长、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
1945年9月,党中央决定,莫春和随东北局到沈阳工作,在那里先后担任东北局、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同中央和所有进入东北的部队沟通联络,以便及时指挥入东北的部队的行动,向中央及时报告敌友我三方的情况,随时接受中央的指示。莫春和在此重要岗位上,一直尽心尽力地工作,为我军在东北取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以及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立下了功勋。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莫春和被任命为中南局机要处处长兼中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1955年8月,他从中南局机要处调任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同年授予大校军衔。面对和平时期的机要工作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机要人员,莫春和一如既往,充分发扬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任劳任怨,努力学习,吃苦在前,不计享受,带出了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使党的机要工作做到了万无一失。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称赞他们是“埋头苦干”的“无名英雄”。莫春和于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初期,总参受到严重冲击。在关键时刻,由于中央军委的干预和机要局广大机要人员的顽强抵制,没有出现被“夺权”和工作上的混乱局面。1969年,莫春和被任命为总参机要局局长。在最困难的时候,莫春和一面坚持工作,一面坚持斗争。1971年“九·一三”事件,江青一伙再次把矛头指向军队,莫春和于1975年调离总参机要局,到贵州省军区任副司令员。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莫春和的问题得到了纠正。1981年他离休回到北京,被定为副兵团级。1988年授予他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