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
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另一子陈衡恪为画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人物生平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光绪八年(1882)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在京与一些有维新思想之士游学论事,慷慨激昂,志望革新,并参加文廷式等所组织的强学会。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三立闻讯激愤异常,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其父宝箴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三立往侍父侧,襄与擘划。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戊戌政变时,三立以“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后随父返江西,居西山“青庐”。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家国之痛,三立更无心于仕途,于金陵青溪畔构屋十楹,号“散原精舍”。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三立早年虽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但《散原精舍诗集》所收乃自此始。 此后虽不问政,为社会兴利仍极热忱。光绪二十九年(1903)办家学一所,又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让出住宅作课堂,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的先例。三十一年(1905)初,曾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并拟倡修南浔铁路,惜因事未果。光绪三十二年(1906),湖南工商界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奏请为宝箴塑铜像,为三立授宫职,被断被拒绝。三十二年夏,义宁州大荒,铜鼓双坑饥民往宜丰天宝买粮,富商何大毛诬称“匪徒抢劫”,并说“宁州遍地是匪”,挑起斗殴,杀死双坑饥民57人,双坑人控诉不得上达,求助陈三立,陈主持正义,具陈上疏,终获刑部详察,严惩主犯及当地知县,冤案大白。 三十三年,袁世凯行君主立宪,委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
民国十三年(1924年)年4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民国十五年(1926年),陈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载。民国十八年(1929)11月,由次子陈隆恪夫妇陪同,乘轮溯江而上,终于登上庐山,卜居于牯岭新宅“松门(一说松林)别墅”,赋诗倾诉:“乡梦醒鸣鞭,始觉身如鸟”,打算“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年近八十的他,遍览山南山北的风景名胜,写下了许多寄情咏物的诗篇,名为《匡庐山居诗》 ,石印成册,以赠亲友。山居期间,蒋介石曾到牯岭避暑,很想见见他,特派专人登门联系。他不愿与当政者交往,对来人说:“我已经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民国十九年(1930),陈三立倡议重修《庐山志》 ,委托吴宗慈专主。为了使志书更为完善一些,他还特别约请了著名学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写有关条目。另外,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陈三立特别强调了修撰体例的问题,强调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牯岭,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据说,当时的他曾于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当年,国民党政府邀他参加“国难会议”,陈三立未去)。民国二十二年(1933),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民国二十三年(1934),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
民国二十六年(1937),芦沟桥事变,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当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 85岁。为纪念陈三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迁葬杭州牌坊山。1956年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单位。为纪念陈三立先生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今修水一中。2010年又复名为散原中学。
著述名录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陈三立是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涩奥衍”一派。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推其为“及时雨宋江”,实即同光体诗坛祭酒。多数读者可能熟悉的是《围城》中董斜川的评价:“陵谷山原”,原(陈散原)即陈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