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晓名
丘逢甲
2013-04-01
672
广东省蕉岭人,近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其诗多爱国篇,风格近杜甫、陆游诸家。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清朝乾隆中叶,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广东镇平(今蕉岭县)文福淡定村迁居台湾,从事开垦。丘逢甲即出生于台中苗栗县,后迁居彰化。他生性聪颖,14岁考取秀才,25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因不愿做官离职返台,开始教学生涯。
1895年,清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全岛一片恐慌。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先后上疏四次、血书五次以示愤慨和决心,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清廷回电“台抗京危”,并急召守军早日撤回,派员专程南下交割台湾。强敌压境,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一介书生丘逢甲悲愤至极,积极反抗日本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他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人的抗日护台义军,横刀跃马与日寇浴血奋战,并向国内外发表讨日檄文,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丘逢甲等率义军打了大小一百多仗,致日军死伤32000多人,其中侵台日军头目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向川能久亲王和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诚等毙命。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义军孤立无援,弹尽粮绝,死伤严重,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终告失败。经部将劝说,丘逢甲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文福淡定村。连横《台湾通史》赞曰:“逢甲既去,居于嘉应,自号仓海君,慨然有报秦之志。观其为诗,辞多激越,似不忍以书生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