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为炳
高为炳(1925~1994),我国著名控制理论专家,河南卫辉市人。1948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系。曾任北京航空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1991年选为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国自动控制理论学术权威,在变结构控制理论、机器人控制领域及航天方面取得过多项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部委级奖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多部专著
高为炳,1925年12月15日生于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小时候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饱受列强欺凌,又从书上读到爱迪生的故事,使他从小学时就有了做一个发明家,用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因此他学习非常刻苦,总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高中毕业后,家里给他在邮局找了工作,但他却决心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他先去南京上大学,日军进攻南京时,又长途跋涉去后方西安上学。一路上历尽艰辛,有一次还被土匪抢劫一空。这些都没能动摇他继续求学的决心,最后终于考取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在那里他有幸受到国内许多一流学者的教诲,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的王俊奎教授上第一节课就给同学们散发了自己刚在国外发表的论文,论述了对导弹进行改进后可提高射程许多倍。这在高为炳思想上产生很大震动。他说,这时他才懂得什么叫科学研究,也使他的理想从当一个发明家变为做一个科学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他的这一理想和信念从未动摇过。
1948年高为炳大学毕业时正是西安解放前夕,当时学校里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想方设法另谋职业,但他却要求留校当助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高为炳先后在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从苏联专家指导的研究生班毕业。1952年10 月,他进入由全国八所院校航空系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工作,曾任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院教学研究科科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成为北航第一批晋升的副教授,1978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80年创立北航第七研究室(系统与控制研究室)并任研究室主任,1984年起任北航研究生院副院长。高为炳自50年代起开始进行运动稳定性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研究;“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从事现代控制理论线性系统方面的研究;1978年开始大系统理论研究;1980年开始进行现代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研究;1984年开始机器人控制问题研究;1985年开始大型空间柔性结构控制研究;1986年开始变结构控制系统研究;以后又陆续指导研究生开展了鲁棒控制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研究;1990年开始关注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研究。在四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共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出版了《非线性系统导论》、《变结构控制理论基础》等名著,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公布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授予他“航空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