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
尹桂芳(1919年12月1日-2000年3月1日),女,著名越剧演员。原名尹喜花,祖籍浙江嵊县(今浙江嵊州),1919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
个人简介
尹桂芳,浙江新昌县人。1919年生,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她着手创建了芳华越剧团。1959年11月,上海芳华越剧团由团长尹桂芳率领迁团到福州,支援福建建设,改名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该团经常深入海岛山区以及厂矿工地演出。尹桂芳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张生、梁玉书、梁山伯、屈原、江姐等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芳华越剧团在尹桂芳的领导下,培养出一批“尹派后秀”,在历届省戏剧会演中,均获奖。
“文革”期间,尹桂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以致造成半身瘫痪。粉碎“四人帮”后,尹桂芳带病恢复了芳华。1986年芳华越剧团在福州举行规模庞大的建团40周年纪念大会与尹派艺术演唱会。当年“越剧十姐妹”中的傅全秀等以及尹派传人,从上海赶来祝贺并同台献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题了“越剧奇葩”贺词。当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尹桂芳唱腔选集》一书。专门介绍了尹桂芳生平与艺术的《一代风流尹桂芳》也随后出版。1990年12月10日至17日,芳华越剧团首次应邀出访香港,演出了《红楼梦》、《玉蜻蜓》、《何文秀》等优秀剧目,香港同胞首次欣赏到芳华的艺术风采。2000年3月1日,尹桂芳走了,但她却留下一笔闪光的越剧艺术遗产。
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她出身在清贫的家庭。七岁丧父。
1929年进当地醒狮剧艺社学艺,学花旦。可是所投的科班两次解散,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
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的宁波、绍兴、杭州一带演出。
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
1935年正式在沈家门登台,这以后,尹桂芳跟随多个演出班子,辗转演出于新昌、嵊县、宁波、杭州等地。
1938年尹桂芳正式进军大上海,加盟了旧上海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後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那个时期,正是上海越剧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过渡的时期。
1940年秋,尹桂芳与竺水招合作挂头牌。
1941年,《吕布与貂蝉》。
1942年6月,尹桂芳与来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闸大戏院演出了《黄金与美人》、《春花泣秋风》等新戏。
1944年,尹桂芳不顾剧场老板的反对,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请来了编导人员,并采用立体布景、写实的道具和效果、新颖的灯光,在龙门大戏院演出了《云破月圆》,又演出了《殉情》,观众反应良好。
1945年春,她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听众反响强烈,越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这时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1946年,她与竺水招搭档成立芳华越剧团,任团长。长期演出于境内贵州路丽都大戏院,先后演出了《云破月圆》、《殉情》、《石达开》、《葛嫩娘》、《光绪与珍妃》等一大批既有思想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的新戏,尤其是《宝玉与黛玉》、《沙漠王子》和时装戏《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戏,接二连三地引起轰动。由于她艺德出众、人品高尚,越剧姐妹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尹大姐”。
1947年,她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放弃了自己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
1948年,先后与傅全香、王文娟搭档,在兰心和新光两家剧场主演了《陆文龙》、《浪淘沙》、《鲁男子》、《桃花扇》等新戏。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1951年,在大众剧场义演《杏花村》,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作出贡献。
1952年在丽都大戏院排演了古典名剧《西厢记》和新编历史剧《信陵君》、《陈胜吴广》,《梁祝哀史》等。
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她主演的《屈原》获得剧本、表演、音乐一等奖。
1955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6年起,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副主席。
1958年,在现代剧《红花村》中扮演先进的服务员,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1959年起为福州市人民代表。
1959年1月25日,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六十三人,登上了从上海开往福州的第53次列车。她怀着一股热情,毅然举团迁往福建,到八闽之地去继续播撒越剧艺术的种子。该团经常深入海岛山区以及厂矿工地演出。尹桂芳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张生、梁玉书、梁山伯、屈原、江姐等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芳华越剧团在尹桂芳的领导下,培养出一批“尹派后秀”,在历届省戏剧会演中,均获奖。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待遇对身体所造成的侵害,尹桂芳倒下了,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粉碎“四人帮”后,尹桂芳带病恢复了“芳华”。
1963年起,任福建省政协委员。
1978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现任福建省政协委员、芳华越剧团名誉团长。
1979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这一天,她重新登台,与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恋》的"送信"选段。容纳一万多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有些观众乘飞机从香港、国外专程赶来观看。那以后,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一批批尹派弟子的成长与成熟,是尹桂芳艺术生命的延续,用她自己的话说: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
1986年芳华越剧团在福州举行规模庞大的建团40周年纪念大会与尹派艺术演唱会。当年“越剧十姐妹”中的傅全秀等以及尹派传人,从上海赶来祝贺并同台献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题了“越剧奇葩”贺词。当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尹桂芳唱腔选集》一书。专门介绍了尹桂芳生平与艺术的《一代风流尹桂芳》也随后出版。
1990年12月10至17日,芳华越剧团首次应邀出访香港,演出了《红楼梦》、《玉蜻蜓》、《何文秀》等优秀剧目,香港同胞首次欣赏到芳华的艺术风采。
2000年3月1日上午08:15分,尹桂芳走了,但她却留下一笔闪光的越剧艺术遗产。
艺术特色
深沉委婉,洒脱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韵味醇厚,独标一格。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
她的音域并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
在表演上,尹派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演技精湛优美,潇洒细腻,格调清丽高雅,风度翩翩,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朴实而不呆板,靴子功、眼神功更是令人叫绝,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
改革成就
20世纪40年代,她已具有比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投身越剧改革:尹桂芳努力学习,多次观摩了京剧、话剧的演出,看的电影也不少,眼界逐渐开阔,对科班那一套也感到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积极进行越剧改革,决心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在演唱艺术上,继承了竺素娥等同行的精华,又向京剧小生名家叶盛兰、姜妙香、俞振飞等取经,借鉴其艺术成果,充实、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准。也从话剧电影中吸取营养,逐步形成了质朴流畅、醇厚隽永的风格。在上海很快走红,这对越剧小生行当的成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剧“三花一娟一桂”的时代由此刻开始向“尹桂芳时代”转变,万人空巷的“尹桂芳现象”成为越剧最终确立起以小生为台柱的风格特征的有力佐证,成了上海越剧圈中的代表人物。
历史地位
在越剧界,她富有创新精神,是继袁雪芬之后最早投入“新越剧”行列的著名演员,为越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尹桂芳一生演过上百个剧目,其代表作有《屈原》、《江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蜻蜓》、《信陵君》、《盘妻索妻》、《沙漠王子》等。代表人物:贾宝玉、何文秀、梁玉书、屈原、张生、信陵君等。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
尹桂芳是越剧尹派艺术的创始人。尹派传人有筱桂芳、尹瑞芳、尹小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张学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