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孙云铸

晓名
孙云铸
2013-03-28
1090

孙云铸(1895年—197916日),字铁仙,1910年,他15岁时,赴南京求学,深受当时“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影响,立志学习理工科。1914年,他中学毕业,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本科,选择了采矿专业。1917年,北京大学恢复早先的“地质学科”,创办“地质学系”,他立即转学来此,成为该系第一班的学生,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留本系任助教。

生平简介

1920年正好有两名地质学大师应聘到该系任教。一位是李四光教授;另一位是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史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葛利普在美国受到排挤,于是应中国政府和地质界同行盛情邀请来华工作。孙云铸在他们指导下从事教学与科研,在古生物学方面进展很快。孙云铸还与葛利普一起,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研究人员。

1926年,孙云铸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会后去德国留学,仅1年时间就完成了高水平的论文,于1927年荣获哈勒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即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35年,他趁休假之机,赴欧美考察,结交了不少世界闻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参观了很多标准剖面。1936年,孙云铸回国之初,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辗转经湖南长沙等地,最后迁到云南昆明,共同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孙云铸任该校地质地理气象系系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迁返北平,他仍任该校地质系系主任、教授。1948年,孙云铸代表北京大学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和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会后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云铸继续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原职。195010月,中国成立了以李四光为首的中国性地质事业领导机关——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孙云铸担任委员。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地质系与其他院校地质系组成北京地质学院,同时,地质部成立,孙云铸调任该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孙云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的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他兼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孙云铸又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研究古生物学、地层学,直至1979年病逝。[1-2]

科研活动

孙云铸的治学特点是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他的科研活动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从1920年至1927年,第2阶段自1927年至1937年,第3阶段自1937年至1949年,第4阶段为1949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