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姓
卓滑、卓声远、卓同、卓异
四川、福建、广东、陕西
卓文君、卓茂
西河郡、南阳郡;褒德堂、忠孝堂
卓雄、卓权、卓芬、卓炯
卓滑、卓声远、卓同、公子卓(熊卓)、卓异。
展开
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卓楼村(古滕卓氏)字辈:启,兴振文志,崇凤献(炳、荣)培(玉、宝、印),广(景、秀)厚(成)德(学、建)维继(纪),永盛世裕光,承修有恒绪,衍传宗庆祥,超冠俊洪福,贤惠锦毓繁。(注:括号内为同一辈分通用字)
河南濮阳卓氏字辈:仁义开先祖、瑞德继续增。修善培基广、鸿祥世常兴、君子遵朝贵、平南志道忠。
河南南阳唐河昝岗卓庄:镇德立本、明祥春
江苏宿迁卓氏字辈:思严士泽、勤为成启、先绪永昌、裕全子道、宗嗣孔常
浙江宁波卓氏字辈:正直忠厚,慈祥恺悌,仲德尚文。
重庆铜梁卓氏字辈:传家维忠厚,万代永克昌。
广东潮汕卓氏字辈:一子元仕启,大猷光本宗,修齐尊圣训,奕世荷天隆。
广东罗定卓氏字辈:质正奇君振,应远廷举成,卓家光上国,善继育贤才。
某支卓氏字辈:卓立道明,志定功成。世传忠厚,学礼生纯。
广东陆丰卓氏字辈:应允绍宗基,吉兴景象奇。孝友廉洁,和顺谦恭。
甘肃兰州卓氏字辈:永尚君亲之大义,常存忠孝立新功
湖南慈利卓氏字辈: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
浙江瑞安卓庄村字辈:夫通商钱上,时惠宜员坚。伯惟弥宁子,元孔良必祖。嘉公可亦宗,帮光世咸作。宝学希广显,景传钟酼长。
重庆潼南梨树湾卓氏字辈:明清秀发,云耀光辉,世代昌远,英齐扬威,国家兴旺,贤义著金。
展开
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南安,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
展开
郡望
西河郡 战国时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离石。
南阳郡 秦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堂号
褒德堂 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 宋代户部尚书卓得庆,元兵逼城,得庆与二子规、权并死于难,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墓,卓姓后世子孙以此为荣,遂以忠孝为堂号,纪念这位先人。
其它堂号:西河堂、南阳堂。
自立堂号:传经堂、近青堂、清壹堂、挽车堂等。
展开
四言
姓启王裔;
望出西河。
指卓姓源流和郡望。
临邛巨富;
褒德晋封。
上联:西汉临邛人卓王孙,卓文君的父亲,冶铁世家,对冶炼技术有专长,他以廉价食物招募贫民开采铁矿,冶铁生铁,冶铸铁工具,供应当地民众和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之用,还远销云南等地。由于他善于经营。终致巨富,拥有家僮千人(汉书作八百人),富比卓氏。下联:东汉宛人卓茂,字子康,元帝时在长安跟从博士江生学习礼法、历算,被称为通儒。历官丞相府史、侍郎、给事黄门、密县令,以教化著称。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名高东汉;
绩著西溪。
上联:卓茂。下联:宋朝人卓立,中特科,著有《西溪文集》八十卷。
褒德世第;
东汉名高。
卓氏宗祠“褒德堂”堂联。
西河堂(西河门第 东汉家声)--广东梅州五华凤岭吓
八言
作管夷吾,有所不屑;
惟方正学,可与为邻。
浙江温州鸥江孤心屿卓公祠联。祠祀明代卓敬。卓敬,字惟恭,浙江瑞安人。洪武年间进士,遇事敢言,曾向建文帝进谏,迁燕王于南昌,建文帝不听,后来终被燕王夺去了皇位。燕王当政后捕杀卓敬,当时人们都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文君当垆,终为富贵;
廷瑞苦学,积累成功。
上联:西汉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临邛人。眉如远山,面如芙蓉,善鼓琴,丧夫后住在娘家。司马相如路过讨水喝,用琴心挑逗她,便与司马相如相爱,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下联:宋代学者卓琮,字廷瑞,永春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所授之旨。
良夜歌声,传来钓叟;
远山眉黛,解逗琴心。
上联:宋代卓处恭过洞庭湖,月下遇见一位老翁,敲着船舷唱歌:“世间多少乘除事(比喻人世消长盛衰),良夜月明收钓筒。”下联:卓文君。
诗词雅工,文士高宋代;
车衣宠锡,武将列云台。
上联:宋代绍兴间文士卓田,字稼翁,号西山,建阳(今属福建)人。未第时铭座右云:“吾家三世,业儒而贫。小子勉之,以酒解酲。”开禧元年进士及第,改秩而卒。现存诗多赠酬、庆贺之作。有《三衢买舟词》。下联:卓茂。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孝友睦娴,任蜨之谓和。
清代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撰书联。卓秉恬,四川华阳人,嘉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奉天府丞、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顺天府尹及兵部、户部、吏部尚书等职,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展开
-
02-132020卓氏字辈汇总台北市卓氏字辈:乐圣南阳原明东汉郭顺启清泰永时仁义朝正梁克邦显世孝祖银超寿远知宏达文高祭中前诗书能耐利早木盛光泉 高雄市卓氏字辈:姓启王裔望出西河(八字循环)天全其廷金礼正仕
-
02-132020卓氏名人生卒年不详。原为赵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其祖父辈经营冶炼铁矿致富,后来秦国打败赵国,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赵国被掳获的人中,只有卓氏夫妇推车步行到被流放的地方。其他同时被秦车掳获的赵国人,稍有钱财者
-
02-132020宗祠通用联四言 姓启王裔;望出西河。 ——指卓姓源流和郡望。
-
02-132020卓氏迁徙分布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
-
02-132020卓氏源流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黄帝姬姓名轩辕 ,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 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
10-182013卓晚春卓晚春:明字上洋,自号无山子,亦曰上阳子,又号上洋子,人呼为小仙。嘉靖(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间福建莆田人。娴书画。相传幼孤行乞,八岁善筹算,指掌上虽千万不爽。初不识字,舆平湖僧舆彻善,读书芝山(按闽中书画录作舆平和张彻善。读书于芝山僧舍)。十四解诗,十六善草书并善画。后卒於杭州净慈寺。疑即画史会要所载之卓小仙。《闽书、漳州府志、名山藏、书生会要、福建画人传》
-
10-182013卓植深卓植深,高级工程师。广东中山人。1952年毕业于大同大学电机系。历任北京广播器材厂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事广播发射设备的研制、设计工作。1965年设计成功我国最大功率的5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1968年研制成当时国际上功率最大的1000千瓦短波广播发射机。
-
10-182013卓群卓群 [清]字荦轩,四川德阳人。廪生,官泸州训导。为黄群人高足。工诗善书,其家蓄书、画极富,宋、元、明版不下数千卷。《益州书画录补遗》
-
10-182013卓迪卓迪 字民逸,自号清约,奉化(今浙江奉化)人。永乐(一四O三至一四二四)中以能书召入翰林。工篆书,喜为诗,善写水墨山水,尝师朱自方,得其心妙,而笔法精致实过之。南京报恩寺涌壁,有其手迹。《明画录、解学士集、宁波志》
-
10-182013卓业鸿卓业鸿,男,博士学历,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任。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眼科中心客座副教授,并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