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姓
郑桓公
浙江、江西、福建
郑板桥、郑成功
荥阳郡、高密郡、南阳郡;荥阳堂、通德堂、南阳堂
郑振铎
郑桓公
展开
重庆黔江冯家坝\湖北咸丰杨洞郑氏字辈: 朝庭大国家,世上学万元,兴盛光宗德,南桂启敦方,红昌成先泽,贤才克毕良。
涪陵市郑氏字辈:朝方士玉国,如大宗有光,道学维克永,从本家世昌。
重庆郑氏字辈:心文 章光祖德 仁义绍家
重庆郑氏字辈: 文朝仕之国,光天明心宪, 仁宏德泽远,时兴登万世。(现有宪字辈)
长寿县新市镇云台安郑氏字辈:(原籍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守圣明芝谟,卓朝廷大臣。 文章光尚国,才学超宗仁。 仕子美如玉,贤林秀四春。导统传万世,天眷永垂绅。
丰都两汇乡郑家大沟郑氏字辈: 荣芳仕单朝,明文国瑞应 万世维有本,昌隆佑启贤 传承圣恩德,海源崇济达 书立生俊贵,光耀永福康
其他十六字派:先贵崇帮,仪孟仕永 成文祖庭,荣世德洪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天官赐福,长发其祥。(又20字 ):文登在之周,曰仕方武隆 廷章铭世泽,永恒定家帮。
巴县西城里九甲白鹤场郑氏字辈(璧山县河边乡郑氏):靖应友遇逵 英子师荣天 世鸿昌庭焕 永秉万载贤。
后改宗派 靖应友遇逵 英子师荣天 世鸿昌庭贤 东京大德傅。
璧山县郑氏字辈(读音):英子司维天,志洪昌廷贤, 文华照舟绪,东京大德传(现有贤字辈。
重庆荣昌郑氏字辈:世德卓家士,文明应时开,少先光祖志(现有时字辈)。
荣昌县仁义里狮子屋基郑氏字辈:时少长鸣远,家传成代光;永昌忠厚泽,鸿程共书香。
武隆郑氏字辈:之国到为玉 新家立寿帮 景福西天席 迟师克尚昌
重庆大足: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展开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
展开
郡望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
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展开
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上联典出唐朝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朝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号为司农。(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系出荥阳。(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朝经学大师。下联典指郑氏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声响蓬莱。(此联为郑氏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乞巧采娘。(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
尚书世禄;通德名门。(上联典自东汉郑均,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庭留松荫。(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
鄢陵世泽;心史家声。(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司农家声。(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文史添五略。(上联典出唐朝郑虔,诗书画,号称“三绝”。下联典出南宋郑樵,著《通志》。)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全联典出清朝郑燮。“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此联为清朝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
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
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尚书履响蓬莱。(上联典出西汉郑崇,为尚书仆射。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朝郑燮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上联典指明朝郑成功。下联典指明朝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德感黄巾不入乡。(上联典指清朝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学传北海集大成。(上联典出西汉郑吉,为安远侯。下联典出东汉郑玄,学说集汉朝经学之大成。)
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
展开
-
02-222020郑氏字辈汇总光山县郑家湾郑氏字辈:成志开昌运,文明德道光。 固始县往流镇南郑老庄郑氏字辈:恩尚尧号国 邦元鸿开文 孝友永世泽。 信阳市平桥郑氏字辈:国成立功。
-
02-222020宗祠对联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 ——上联典出唐朝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朝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
02-222020迁徙分布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
02-222020郡望堂号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
-
12-312019郑氏起源及得姓始祖郑氏起源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2]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
07-232013郑虔郑虔(691—759),字趋庭,又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河南荥阳荥泽人,《新唐书》卷二○二有传。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郑虔学富五车,精通经史,书画成就卓然一家,传略广泛见诸于《辞海》、《辞源》等辞书,以及历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书法家等专业性辞典之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
07-232013郑光祖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
07-232013郑和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11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
07-082013郑凯文郑凯文(ジェン・カイウン、英文:Cheng Kai-Wen, 1988年7月26日 - ),曾效力于日本职棒阪神虎队,守备位置为投手
-
07-082013郑凯心叶欢(1964年3月31日-),本名郑凯心,改名前为郑文珠,是台湾歌手、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