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姓
大节、裨谌
湖南、江西、广东、四川
湛 贲、湛 温
豫章郡、浔阳郡;豫章堂、河阳堂
待补
湛福六:明朝洪武年间自江西铁树观迁平江哲寮,是为湖南平江湛氏始祖。
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著名明朝大臣、学者,为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为岭南湛氏第七世孙。(岭南湛氏始祖是湛露。)
展开
河南信阳湛氏字辈:“正大光明文宗绪祥开世德新”。
安徽寿县湛氏字辈:“传善友长庆家生黄”。
湖南汨罗湛氏字辈:“自朝兴世绪,耀贵衍云乃,大芳懋道启,宗先培本茂,忠厚怀前哲,传家恩泽长,显名由节义,达理重文章”。
湛氏一支字辈:“光明正大贤能显达芬芳传世仁和祥发道统其昌家振广华”。
湛氏一支字辈:“秦琮绪祥凯世德磬”。
山东济南湛氏字辈“永玉司林其”
赣县杨雅位思堂湛氏字派:湛英少念王 小十付举世 允如宗彦惟 邦映仕期自 文明光大振 起克承先志 诗礼传家学可思祖泽宏 联成谱新章
赣县元田维新堂湛氏字派:英少念王 小十付举 世太如作 以禄明用 文德源曰 圣贤如天 元士尚志 为学有本方正 可思祖泽宏 联成谱新章(元田字派前面为四个字一组,从1996年元田与杨雅联系族谱为五个字一组,可思祖泽宏 联成谱新章为1996年增补)
展开
湛氏总体来讲属于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三位门阀。
湛氏族人在唐末五代以后大批南迁,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发展成望族,世称豫章望。史籍《路史》中记载:河阳轵只有湛水,傍有湛城。
今重庆市的黔江区、涪陵区,山东省的登州市、文登县、济南市、邹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桂林市、灌阳县、北海市,贵州省的福泉县,云南省的富源县,广东省的高州市、河源市、乐昌市、增城市,湖北省的广水市、汉川市、孝昌县、黄梅县,安徽省的寿县,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宝丰县、信阳市,湖南省的岳阳市汨罗县、平江县、长沙市,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的沈阳市、辽阳市,江西省的赣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的唐山市,陕西省的旬阳县、三原县,福建省的莆田市,美国的西雅图市,日本国的神戸县等地,均有湛氏族人分布。
展开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浔阳郡:亦称河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堂号
豫章堂:以望立堂。
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浔阳堂。
展开
四言通用联
源自斟灌;
望出豫章。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湛姓的源流和郡望。
韶州免贡;
西樵讲经。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湛礼,字用和,永乐年间进士,任内江令,后官至韶州知府。原来,韶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藤,而当地又不出产,往往到外地去买。湛礼上疏说明情况,从此得以免贡。为官以宽厚清白著称,始终如一。下联典指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编修、南京国子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时,他筑西椎讲舍讲学相应和,另立门户,学者称甘泉先生。著作有《湛甘泉集》。
甘泉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号甘泉,筑西樵讲舍,学者称“甘泉先生”。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为樵州制史,施仁政,时人以“君子”称之。
南畿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
豫章世泽;
甘泉家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黄指明·湛若水事典。
浔阳却鲊;
彭伉坠驴。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陶侃以一缶鲊遗母,母湛氏奉还,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不廉,吾忧也。”下联典指唐·湛贲,在其妻激励之下,感奋力学,举进士,其连襟彭伉闻悉,惊而坠驴。
五言通用联
元明登进士;
仲谟授郎中。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理学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吏部讲学,他与之相应和。嘉靖间,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及吏、礼、兵本部尚收。他讲学与王守仁异,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为遗者也。”时称“王湛之学。”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甘泉集》等。下联典指宋代屯田郎中湛俞,字仲谟,景佑进士,年五十余归隐于闽之馆前乡,三召不起,因名其地为旌隐坊。
松竹心长固;
池台兴自饶。
——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题历山司徙右长史祖宅》诗句联。湛贲,宜春人,贞元中登进士,尝任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毗陵守。《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七言通用联
仔细斟酌百事顺;
适时灌溉万年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嵌湛姓源流联。上联嵌“斟”字,下联嵌“灌”字。
展开
-
02-142020湛氏字辈汇总河南信阳湛氏字辈:“正大光明文宗绪祥开世德新”。 安徽寿县湛氏字辈:“传善友长庆家生黄”。 湖南汨罗湛氏字辈:“自朝兴世绪,耀贵衍云乃,大芳懋道启,宗先培本茂,忠厚怀前哲,传家恩泽长,显名由节义,达理重文章”。
-
02-142020历史名人湛 贲 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
02-142020始祖、分布及郡望湛福六:明朝洪武年间自江西铁树观迁平江哲寮,是为湖南平江湛氏始祖。 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著名明朝大臣、学者,为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为岭南湛氏第七世孙。(岭南湛氏始祖是湛露。)
-
02-142020宗祠对联四言通用联 源自斟灌;望出豫章。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湛姓的源流和郡望。
-
02-142020湛氏起源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氏。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
-
10-122013湛礼湛 礼 明官吏。字用和,淅江钱塘人。进士及第。授内江令,累迁知韶州府。在官以宽厚清白著称。原来韶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藤,而当地又不出产,往往到外地去买。湛礼上疏说明情况,从此得以免贡。
-
10-122013湛贵成湛贵成,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日本史、中日关系史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荣誉称号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河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曾获河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先进工作者、洛阳市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表彰。
-
10-122013湛茂之湛茂之 南朝宋诗人,有诗入《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十》。曾任宋司徒左长史,后因“衰废”而隐居历山。南平王刘铄过历山访之作《过历山湛长史草堂》。茂之应南平王之教,作《历山草堂应教》:“闭户守玄漠,无复车马迹。衰废归邱樊,岁寒见松柏。身惭淮阳老,名忝梁园客。习隐非市朝,追赏在山泽。离离插天树,磊磊间云石。将此怡一生,伤哉驹过隙。”此诗可看出其身世。
-
10-122013湛润鏐湛润鏐,字若泉,增城市新塘镇人,沙堤湛氏十九传,三部尚书湛若水嫡系后裔。湛润镠生于书香世家,清朝末期秀才。5岁开始习字,由其父执手临帖,学习先祖湛若水和近代湛青钱公的书法,遍临王羲之、王献之以及文征明等12位行草大家的书法。在临贴期间,先后得到何雪痕、顾伯孔和麦华三等大师指导,多年坚持学习,艰辛磨砺,形成自已的风格。
-
10-122013湛俞湛 俞 宋隐士。字仲谟,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宋宝元元年进士,知安邱县。治平中召以屯田郎中,后为本路转运判官。五十岁致仕,居于闽之馆前乡,与诗书自娱,后人将其归隐之地取名为“旌隐坊”。后寻复迁于城南宿猿洞,闽王三召不起,过着“荔枝影里安吟榻,菡萏香中系钓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