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曾姓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姓氏来源: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曾姓
曲烈
河南方城
曾点、曾参、曾国藩
鲁郡、庐陵、天水;三省堂
曾中生、曾生、曾庆红
得姓始祖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展开
字辈信息
石家庄市曾氏字辈:国正心顺恒豫需履泰高阳绵大德统绪永传芳敦宗睦族奕世昭隆。 唐山市曾氏字辈:永凡时应金,勇林兴红齐。刚仕天入正,连玉品朝宝。先元石有光,幸福理明丽。艳进臣维滕,欢喜贵双全。 保定市曾氏字辈:于瓒受壮维.元萃秉居泰(汝瑛).清传宜锡荣.继耀如常光.辉明昭远志.宽宏乐景昌.显裕贤良达.启瑞献廷璋。 邯郸市曾氏字辈:光明政朝廷。 邢台市曾氏字辈:玉开长春永(单字)忠祖宗德仁和治家天开文运正道扬明金玉万世礼仪廉宏。 河北区曾氏字辈:兴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沧州市曾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秦皇岛市曾氏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张家口市曾氏字辈:福才有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自觉行。 衡水市曾氏字辈:福在源思增,显文廷大兴,朝世宗万仕,永绍家国春,宋代功名胜孔传道墨真。 廊坊市曾氏字辈:天元国有芳绍绪启文光家声傅孝智锡庆普朝堂。 承德市曾氏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展开
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秦汉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吉阳(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氏祖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玚(瑒)。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陆丰,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永丰县,也就是吉水东北地区),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灭国后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展开
宗祠通用联
门楣提辞 三省传家 典出《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三省传家”由此闻名。 宗祠楹联 四言 南丰撰史;西府养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世称南丰先生。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酒肉养志;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武城世德;沂水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省身世泽;传道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南丰世泽;东鲁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南丰撰史;西府迎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三班判押;两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坟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大和保合;万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酒肉养志;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武城世第;鲁国家声。 ——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三省门第;一贯家声。 ——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五言 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鲁国家声远;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大学家声旧;万民气象新。 ——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 才遇天麟地凤;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 [12] 南北真传唯一贯;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气象更新绵世泽;现归依旧焕人文。 展开
姓氏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