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姓
邘叔
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
于定国、于吉 、于禁
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河内堂、京兆堂、黎阳堂
于敏、于是之
邘叔,又名姬诞,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展开
湖南省于氏字辈汇总
湖南祁阳梅溪:开(凯)、建、品、立、旭
湖南张家界慈利县:培(芝)源敦孝悌,继武焕文章,理学传家远,名臣佐国昌,捧纶依日月,拜冕肃冠裳。(明朝中叶由江西迁至湖南张家界慈利县金岩土家族乡于志海)
湖南常德:自、必、承、乾、坤。
湖南:学立恢前绪
湖南绥宁:(旧)利再才仕守,行进万文忠;(新)上元仁全合,光大定成宗,祥合永昌盛,安吉正时荣,代见秀芳启,家传孝友隆;
湖南浏阳:(老字派)元俊景士一 吾国侯范尚 汝时闻应仲 纲原文必添 志大廷忠敬 主嘉言世锦(志大再兴宗 胜荣昌秀锦)。(新字派)清桂烯均锡 洪材焕坤镇 法权辉基钜 源本炳培铭。
展开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展开
郡望
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京兆郡、广陵郡
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忠肃堂、救民堂、兴驷总记(大驷堂)
展开
四言通用联
威隆节钺;德卜门高。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救时宰相;当代清官。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北京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勤劳土木;妙选瀛州。
上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下联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廷尉门高。
上联典指唐初洛阳人于志宁,字仲谧,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历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师、华州刺史,封燕国公。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让世泽;大傅家声。
全联典指唐·于义,北周闵帝时为安武太守。以家财分郡人之争讼者,讼者耻愧,移居他州。
五言通用联
长歌昭日月;大笔撼乾坤。
此联为台湾政治大学挽于佑任联语节录。于佑任,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
展开
-
02-112020于氏字辈汇总北京房山满族于氏字辈:“大清随龙来得派是鲁原”。 北京于氏一支字辈:“荣华海国天鸿云连义尚百世介友川”。 北京于氏:“润长福正本庆”。
-
02-112020图腾文化及姓氏名人图腾文化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于。而“於”为“乌”的古文,古时呼与吁、乎与于,形同义也同,与於一样,都为助字或语气词。古文中乌、乎、於、于相通。古代于氏族是於氏族,以乌鸟为原始图腾,为东夷族鸟夷的一分支。于氏族因为发明一种陶器饭盂又称盂氏族,居住的地方称为于地,因筑起了城墙而称为邘,最终出现了姓氏。
-
02-112020宗祠对联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威隆节钺;德卜门高。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
-
02-112020得姓始祖及迁徙分布迁徙传播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
02-112020于氏起源于(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