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袁姓
袁姓,源于龙的儿子赑屃中国汉族人,人类起源以来就姓袁,袁氏摆《象》为图腾。其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
袁姓
赑屃
四川、河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
袁绍、袁可立、袁天罡
陈郡,汝南郡,襄阳郡;卧雪堂,守正堂,弗过堂
袁世凯、袁隆平
得姓始祖
赑屃 宗族特征: 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展开
字辈信息
广东韶关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广东始兴袁氏字辈:“明叔财宏光学孝肇云远世盛家兴”。 广东汕尾袁氏字辈:“寿德容碧凤我锡成居奇元胜占向聚桂学建家道克昌永世垂芳光明伦华国帝君振兴邦”。 广东饶平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山东临沭县袁氏字辈:山东临沭袁氏字辈:“文邦宗应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 十五字用完后续)春堂青和久,守善惟端本,忠孝多毓祥,修齐重敦伦。 湖北咸宁龙潭袁氏字辈:“...天进思鉴兴延胜惟正国忠继仕世定袁宋德汝南肇起长发其祥承先裕后永锡之光大启人文万代荣昌克绳祖武在振伦常”。(当代辈分:南-肇-起-长)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移山乡袁氏宗谱:“正世良大有,壹贰叁秀明,忠孝纯祖武,诗书永代兴,国家隆道德,仁义显朝廷,文字先开瑞,云光启継承。” 四川省广安市枣山镇、穿石乡,华蓥市明月乡,仁寿县富加镇袁氏字辈:“必克仲志永,思应庭仕宗。国正一文启,宏开子有昌。道明尚大远,绍基顺承良。诗书辉祖泽,和睦兆先祥。百代衣冠整,渊源流自长。” 展开
迁徙分布
历史分布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 氏以向外地播迁。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为中心的大姓。从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陈郡的袁氏自东汉袁滂任司徒开始,曹魏,晋朝至隋唐,人才辈出,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权势显赫。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2]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展开
宗祠通用联
四言 扬风惠政; 卧雪清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疏陈五弊; 曲列三绝。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书藏万卷; 笔扫千军。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受益惟谦; 有容乃大。 ——袁可立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忠臣孝子; 四世三公。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倚马才高。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君 五言 抚射衔道义; 接武在文章。 ——康有为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 到处自开诗世界; 无人不拜老神仙。 ——黄之纪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黄初词赋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孙子潇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 忠臣心求孝子门。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 节高卧雪对梅花。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八言及上 君子之品;生命不息; 象载德袁;游袁天下; ——袁绕进撰袁姓宗祠通用联君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 负图卫主,重义予生。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隋主宫人,司花美眷; 随园女弟,小草楼居。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袁崇焕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父言慈子言孝职分当尽; 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 ——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慎修三年修;追远一片心。 ——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崇德追范前烈远; 尚朴遗规后昆长。 ——睢州袁雅堂墓表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 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 ——袁家云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中世文成 有廷得凤 图乃宗大 同尚贤朋 广昭法守 永庆安平 _____河南济源下街村袁氏族谱联袁随圣 展开
姓氏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