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姓
冉季载
福建、河北、河南、江苏、北京
尤思礼、尤叔保
汝南郡、吴兴郡;遂初堂
尤扬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在这次平叛斗争中,聃季立下大功。战后,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华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沈姓。五代时,王潮、王审知入闽,后王审知建立闽国,称闽王。因沈与审同音,为避讳,沈姓去掉水旁,改称尤姓,但念念不忘尤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为尤姓的血脉始祖。
展开
河北阜城尤氏字辈:“风万振兰”。
浙江云和尤氏字辈:“昌茂丁贤信”。
广东湛江尤氏字辈:“德绍宗永传兴家裕”。
辽宁岫岩尤氏字辈:“美(伦)炳震启德泽广”。
贵州遵义尤氏字辈:“禄永康正思朝廷云忠太”。
贵州安顺尤氏字辈:“启梦应天大,文武国光高,金玉荣贵美,世代奉朝鲜”。
贵州望谟尤氏字辈(麻山、乐旺一带尤姓使用):“崇祯国登,天赐嘉祥,福禄永昌”;
贵州望谟尤氏字辈(新屯羊玉尤姓使用):“启大兴国,登天万盛,永远太平”
天津尤氏一支字辈:“德福尚开宝兆光洪(才)”。
四川宜宾尤氏字辈:祖上在顺治年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王家沟迁入四川屏山大乘(戴城市)。名琏。字辈如下。琏绍仕志大,光天德正明。永敦长春府,世代显昌荣。现后人分布在四川屏山大乘,宜宾县大塔。宜宾市。北京海淀区。
展开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5%左右。
在北宋之前,尤姓族人寥若晨星,而北宋之后,尤姓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江苏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该支尤氏属于无锡云松堂,千多年后,苏南一带仍是尤姓流传的重要源头之一。
到了元兵南侵时,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其中,战乱时,大批难民涌入相对稳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旳地区,明初政府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50年间八次大规模迁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区,当中就包括尤姓,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尤姓人以福建-潮汕、江苏两地最多,而福建、潮汕亦因邻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拖一带,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来自潮州饶平;而在菲律宾创立超拼音编码系统的尤扶西,则来自福建晋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迁徙路线。
展开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百家姓》成书于南宋,作者按照宋时民间流行的看法编写,沈氏出自周文王十子姬季载封地沈国,古沈国汝南郡沈氏宋时不闻于世,而其分支浙江吴兴郡沈氏人才辈出声名远扬,故将与吴兴与汝南皆列为沈氏郡望,进而认为沈姓改尤之后,两郡顺理成章成为尤姓郡望,此说存在严重错误:第一,吴兴在五代十国时期始终归属于钱氏父子之吴越国,从未归属闽国,不存在有沈姓人为避王审知音讳改沈为尤的动机,吴兴亦无尤氏源流的历史遗迹。第二,思礼公及其沈姓亲族传说源自河南光州,虽地近汝南,但该支沈氏改沈为尤之时已离乡入闽三四十年,遥距汝南二千余里,尚且汝南时属中原的五代政权并不归闽,居留汝南的沈氏族人并无随其避讳改姓之道理。
因讳去水改尤的福建沈姓人,无论是唐末自光州随王入闽的汝南沈氏,还是更早或由浙迁闽的吴兴沈氏,仅能于血脉上溯至汝南和吴兴,不能因尤源于沈,而倒将汝南堂和吴兴堂两大沈氏宗祠当做尤氏宗祠,亦不能倒将汝南郡与吴兴郡两地沈姓郡望当做尤姓郡望。按照尤姓源于福建一说,郡望当属泉州。
堂号
遂初堂:天子御笔。
吴兴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长安堂:以名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展开
四言
系承晡季;源起汝南
全联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艮斋名士;文度清操
上出典出清朝文学家、戏曲家尤侗,字同人,号艮斋、西堂老人,长洲人。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后辞官归家。工诗文词曲,著有传奇、杂剧多种,另有诗文集,收入《西堂全集》。下联典出明朝长洲人尤安礼,字文度,历官兵部郎中,贵州参议。为人尚义轻利,以清节闻名。晚年住在穷巷中,房屋十分狭窄,知府况钟划地让他扩建,他坚决推辞。
氏源沈氏;望出吴兴
全联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秘书才识;退翁优游
上联典出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无锡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泰兴令、江东提举常平、礼部尚书兼侍读等。博学多识,诗风谈雅,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任秘书丞时,孝宗曾说他:“如卿才识,世所罕有。”下联典出宋朝安溪人尤台,字公辅,八岁能写文章,曾应童子试,举中书。不求做官发达,优游山林间,自号“退翁”。
五言
御封真才子;府藏石铫图
上联典出清朝文学家、戏曲家尤侗,清世祖称他为“真才子”。下联:典出清朝诗画家尤荫。
七言
伤寒贯珠传万世;金匮要略救千家
全联典出清朝医学家尤怡,著有《伤寒贯珠集》和《金匮经略心典》等。
功高固原独目将;名列南宋四大家
上联典出明朝固原总兵尤继先,战事中眇一目,称独目将军。下联典出南宋诗人尤袤,与杨万里等合称南宋四大家。
八言及以上
矢志清贞,怡然自若;力崇道学,近世所无
上联典指明朝尤文,究心理学,永乐中征孝廉,以养亲固辞,八荐不出。卒后其门人私谥他为恭靖先生。下联典指南宋诗人尤袤。
清持自恃,芳声著江左;威惠兼济,令闻播淮西
上联典出明朝尤鲁。下联典出汉代尤育。
依然锡麓书堂,南渡文章,上跨萧杨范陆;允矣龟山道脉,乐林弦诵,同源濂洛关闽
此联采用南宋诗人尤袤祠联。
展开
-
02-092020尤氏字辈汇总黑龙江尤氏字辈 齐齐哈尔市尤氏字辈:诚实忠德广,明显通情理。 哈尔滨市尤氏字辈:其作献金成圣。 大庆市尤氏字辈:修士明德文光昌。
-
02-092020宗祠楹联宗祠楹联 四言 系承晡季;源起汝南。 ——全联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
02-092020郡望堂号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
02-092020得姓始祖及迁徙分布得姓始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
-
02-092020尤氏起源尤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沈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五代之初,后梁皇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闽国境内的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
-
08-012013尤锦尤锦:江苏太仓人,清代画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
-
08-012013尤一箦1930年出生,福建厦门人,历任龙海市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厦门市第一医院保健科主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厦门市
-
08-012013尤维熊尤维熊:字祖望,号二娱,江苏长洲人,清代官吏、诗人。拔贡出身,官蒙自知县。工诗词。有《二娱小庐诗词钞》。
-
08-012013尤权男,汉族,1954年1月23日生,河北省卢龙县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尤权毕业之后曾留校任教。历任国家电力监
-
06-042013尤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噪一时的香港著名影星、“一代玉女”尤敏,对于中国影坛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她不仅是首届金马奖的影后得主、两届亚洲影展的最佳女主角获得者,还是第一位成功打入国际影坛的华人演员。她以自己出色的演技和清雅的气质,让华语电影第一次给了世界影坛一个巨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