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姓
曹夷父、伯禽、完颜·习涅阿补
湖南、广西、湖北
颜渊,颜真卿,颜延之,颜凤卿
鲁郡、琅琊郡;鲁国堂、琅琊堂、复圣堂
颜文斌、颜东山
部分始祖
曹夷父(曹伯颜,邾武公):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武王兴师克纣,大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他们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伯禽。
完颜·习涅阿补。
展开
浙江会稽颜氏字辈:
横溪阖族总行字目:“东鲁儒风远临沂祖泽长承先勤克复奕世定流芳”;
横溪阖族小行字目:“永传贤圣德齐继诗礼家宗功思浩大佑启灿光华”。
浙江兰溪颜氏字辈:“宗鲁芳声远支分裕后昌云乃功祖德奕世昭贤良”。
湖北沔阳、竹溪、鹏江,湖南,江西,重庆渝北、北碚等省市南北颜氏字辈:“崇怀宗邦、其泽允昌、家学克复、道德昭扬、肇庆宏祚、应毓国良、惟思一本、继起有常。”注:此为清康熙帝御赐颁行。
台湾台北颜氏字辈:“祖武万年受佑贻厥孙谋以燕子”。
台湾大甲颜氏字辈:“泰世开荣贵嘉尚乐雍熙”。
桃源江田颜氏字辈:“上昌盛世玉振金声承先启后克绍箕裘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安”。
广西防城港颜氏字辈:“祖德储材训循文礼孙谋锡庆世挺仁贤”。
安徽长丰颜氏字辈:“盛朝多有瑞麟凤齐重长东正庆继礼传家世克昌文明崇学术俊秀绎书香士子芳声远醇良德化祥义忠呈贤惠慈仁久发光瀚林乃显祖豪杰赖春阳”。
马来西亚仁贵颜氏字辈:“垂裕厚昆兴诸衍庆丕振宇宙树民建国德扬光宗亿世绪昌”。
颜氏一支字辈:“宏学尧玉加新世代朝端阳”。
展开
迁徙
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五位,人口约二百零五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在先秦时期,颜人活动于山东地区,汉晋时期仍以山东为中心,西向河北,南穿江苏,到东晋永嘉年间过长江进入南京地区,不久安徽、浙江都有颜姓的足迹了。到唐宋时,颜姓由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向四川和江南散布,五代末颜姓经江西已抵达福建。
魏晋 南北朝时,世居在琅琊、东鲁一带的颜氏族人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动荡不安而受影响,反而高官不断,族大人众,并发展成为颜氏琅琊、鲁国郡望。
颜氏族人入川始于唐朝时期,有颜有意,由成都县令官至刺史。
明朝初期,颜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省等地。
清朝初期,颜氏族人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康乾年间,有山东之颜氏族人闯关东入东北三省。清朝末期,颜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
颜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分布中,尤以山东省为多,山东省颜氏约占全国颜氏人口的30%以上。
宋朝时期,颜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三位。颜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颜姓总人口的25%。
展开
郡望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复圣堂:孔子的弟子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勤俭好学,乐道安贫。孔子赞叹他说:“颜回真难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饭,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环境中,要是别人,必将忧烦难受了,颜回却安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全白了,三十二岁时就去世了。他死后,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就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了。”后世都将他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中最贤的一个,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复圣”(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颜子为复圣)。
展开
四言通用联
清臣风节;
复圣渊源。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开元年间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因受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他联络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称楚帝,占据蔡州。他以七十六岁高龄被派前往蔡州劝谕,拒绝李希烈的诱降,被缢死。书法先后学褚遂良、张旭,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为“颜柳”。下联说春秋末鲁国人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孔子曾称赞他的德行,非常喜欢他。三十一岁就死了。孔子极为悲恸,说:“天丧予(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天丧予!”后来被尊为“复圣”。
清臣风节;
复圣颜渊。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圣门好学;
王会成图。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颜回,孔子弟子中最贤,列孔门德行科。后世称“复圣”。下联典指唐·颜师古,曾作《王会图》。
德行世泽;
常山家声。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颜回,以德行著称。下联典指唐·颜杲卿,假常山太守,以忠义著称。
不欺暗室;
堪为镇神。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颜叔子,夜纳无家可归之女,使执烛,烛尽而达旦,不二其志。下联典指春秋齐国孝妇颜文姜所居地,名颜神镇。
五言通用联
忠节标兄弟;
家训示子孙。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颜真卿与弟颜杲卿,皆为国殉难。下联典指北齐颜之推,有《颜氏家训》传
世(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
七政璇衡始;
三元宝历新。
——颜师古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学者颜师古(581-645)《奉和正日临朝》诗句联。颜师古,字籀,琅琊人。官至中书舍人。有《五经定本》等。
在昔辍期运;
经始阔圣贤。
——颜延之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北使洛诗》诗句联。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齐名。有《颜光禄集》。
家训传万古;
宝塔焕千秋。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人。有《颜氏家训》传世。下联典指唐代大臣、书法家颜真卿
展开
-
08-032013颜吉连颜吉连(1916—2011),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
08-032013颜志高颜志高(1926.2-1997.3) 原名颜振高,山东省沂南县人。
-
08-032013颜复颜复(1034-1090),颜太初子。字长道,彭城(今江苏铜山)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试中书第一,赐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三),知永宁县。神宗熙宁中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元祐四年(一○八九),拜中书舍人。五年,改天章阁待制、国子祭酒(同上书卷四二九),未拜而卒,年五十七。《
-
08-032013颜青云颜青云(1917—1997),湖北省汉川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方面军4师10团警卫排长、代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特务连副连长,旅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大青山骑兵支队叁团连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处主任。
-
08-032013颜金生颜金生(1918—1994),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 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8师53团连政治指导员,红2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第二方面军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