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晏姓
晏姓,晏氏主要起源于黄帝裔孙帝喾高辛氏之子契的系统,称号玄王,十四世商成汤建立商朝,晏氏是殷商后代。晏氏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今商丘一带)叫“晏”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即今天的“姓”)。 姓源考略: 根据《齐侯鎛钟铭》晏弱为宋穆公曾孙,得氏时间应该是在宋穆公(约前785年—前720年)死后其位让与太子与夷,并使其子冯出居于郑,这里的子应该是嫡长子,应该还有其他庶子,这些庶子很可能被分封与“晏”的食邑,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晏氏非出自姜姓,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今商丘一带)叫“晏”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即今天的“姓”)“。最早晏姓名人为晏弱。最早晏氏记载为《范阳龙潭卢氏宗谱》记载周平王时期卢姓始祖齐国高傒公夫人晏氏(约前725年—前644年)。
晏姓
晏弱(叔夷),晏安
湖北、四川、重庆、安徽、贵州
晏弱、晏婴、晏殊、晏天章
东海郡、济阳郡;太原堂、东海堂、廉俭堂、久敬堂
晏福生、晏维贵
得姓始祖
晏弱(叔夷),晏安。 晏安的推论 晏氏,我国最古老的《世本》专籍记载说:“陆终子晏安之后。”此外,《姓氏考略》上说:“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君有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望出齐国。”由此可见,晏氏是一个具有几千历史的古老家族,他们的得姓始祖是晏安,是陆终的第五个儿子。陆终则是祝融氏吴回之子,推算起来,他们是黄帝的后裔,龙图腾的族人。主要繁衍于山东省境内,因此,《元和姓纂》一书记述他们的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晏氏后人尊晏安为晏姓的始祖。晏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家族。这个古老的客族,传到了春秋时代,家族昌盛,成为齐国四大贵族之一。 齐国晏氏 春秋时期,身为宋国公室后裔的晏氏一族,于齐桓公时期投奔齐国,并定居齐国,世代为齐国大夫。 《管子·小匡》记载:“故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曹孙宿处楚,商容处宋,季劳处鲁,徐开封处卫,晏尚处燕,审友处晋。”此处的“晏尚”应为齐国晏氏的开族始祖。 《管子·大匡》又记载:“管仲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房玄龄注释,此处的晏子就是就是晏平仲的先祖,只是不知其名。 展开
字辈信息
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织金县晏氏字派:“白 启 朝 文 仕 正 国 忠 永 成 家 良 易 道 德” 贵州省黔南州 字辈:君恩文子朝 启顺发应江 嘉平天兴盛 广传正泽昌 贵州盘县晏氏字辈:“正大光明……” 贵州兴义晏氏字辈:“聪文朝必士,琼心体日卿;景斯勋光廷,祥和庆元春;云德先学泰,润泽振奎恩;向旭章其瑞,昌明世维兴;福禄胜佑启,富贵守义信;宏志跃广宇,俊秀毓茂森;怀仁同顺达,尊礼鼎芳臻;建立隆雄伟,贤才炳浩英;晓乐常恒吉,安邦定永祯;继儒荣华显,忠孝照乾坤。” 广东韶关晏氏字辈:“永模绍许福”。 陕西镇安晏氏字辈:“文玉明时启应(大)士(佑)廷居昌继祖承敬友儒学延积芳品自崇正道训宜遵典章名誉传昭代功烈纪太常忠直立心法作述定远长德泽大佑启万年绍书香”。 江苏阜宁晏氏字辈:“维步爱云程达”。 江苏丰县晏氏字辈:山西仁本 崇新文化 宏光祥升 天津晏氏一支字辈:“春长玉金志”。 江苏灌南晏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德文明家和地利国泰时顺祖积昌隆永世光荣”。 贵州遵义绥阳县晏氏字辈:“道元国奇文,庭光宗耀祖,德厚长福禄,君恩永远春。” 云南省宣威市晏氏字辈:“聪文朝必仕,琼心体日卿,景斯勋光廷,祥和庆元春,乾坤咸泰履,鼎晋萃丰恒。” 江西宜春晏氏字辈:“月朗光门楣,禄由修天爵,精忠朝廷崇,诗书圣贤作,铭汉树炳城,锦江松炫镜,锋源梓焕培,金清权煜坚。” 甘肃省临洮县晏氏字辈“太祖齐贤相,世宗观皇花。本子亿后载,忠孝自传家” 山西孝义晏氏字辈“治国安邦定文武仕权忠”。 展开
迁徙分布
晏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约五十八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5%左右。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7%,居第324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定陶区一带,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展开
宗祠通用联
四言联 望出齐郡; 姓启晏龙。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晏姓源流和郡望。 临川名士; 齐国贤卿。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年间赐同进士出身,庆历年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其词作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下联说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夷维人,齐灵公时,继其父亲晏弱为齐卿,历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出使晋国联姻,与晋国大夫叔向议论齐国政治,预言齐国政权将为田氏所取代。虽至高官,但生活俭朴,每顿饭不吃第二种肉菜,妾不穿丝帛做的衣服,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后人采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 霸君建绩; 兴学做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大夫晏婴名显诸侯。下联典指宋·晏殊知睢州时兴学授徒,人才辈出。 苴裘共仰; 骨鲠无惭。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晏婴。下联典指宋晏敦复。 五言联 晏子光万古; 棋经焕千秋。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正卿晏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连任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有《宴子春秋》内外篇,凡八卷二百十五章。下联典指宋代棋师晏天章,有《元元棋经》传世。 论驳廿四事; 文集百卷书。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吏部侍郎晏敦复,曾论驳二十四事,反对秦桧投降求和的主张。官至尚书等职。下联典指宋代神童晏殊。 八言联 秉轴选才,终招快婿; 结寨御贼,夙仰恭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晏殊善知人,二女分别嫁富弼、杨蔡。下联典指宋曾氏寡妇晏氏募田丁,结寨若牛山下,捶鼓击贼,贼平,受封为恭人。 童子能文,仰同叔之天坦; 相臣克俭,美平仲之家风。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神童晏殊,字同叔,临川人。景德初,以神童荐,真宗召与进士并试廷中,殊援笔成。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诗擅文,有《类要》一百卷,《文集》二百四十卷。下联典指宋代名人晏敦的事典。 展开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