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姓
习响、息夫躬、萧琮、哲伯·玛祜
贵州、云南、湖北、四川
习嘉言、习珍、习祯
东阳郡、襄阳郡;中和堂、东阳堂、忠烈堂
习仲勋、习近平
习响、息夫躬、萧琮、哲伯·玛祜
展开
海南省习氏字辈
保亭县习氏字辈:俊---德---继---术----修---韵
五指山市习氏字辈:德后传家远华持强
澄迈县习氏字辈:尚师朝永正,起明利吉亨,石全忠孝志,荣华富贵春
万宁市习氏字辈:丕承龙脉,良泽乐兴长。正宗昌开明,仁礼德洁清
儋州市习氏字辈:登安堂芳芝本善茂盛常传继兴隆久
临高县习氏字辈:龄嘉华永在,子光万世兴
白沙县习氏字辈:万化同心春
定安县习氏字辈:大学钦同兴,国明广长顺
琼中县习氏字辈:文敬赢祥瑞德修法华荣章成
屯昌县习氏字辈: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常正宗昌开明仁礼德洁清
展开
习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约810653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68%左右,习姓在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三十二位。
展开
堂号
中和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
蜀汉时有习珍,为零陵都尉。孙权袭杀关羽,习珍于零陵孤军抗吴。孙权派使者来招降,习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便拔剑自杀报国。
郡望
东阳郡
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靠近福建。
西 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乌伤(今义乌)、永康、吴宁(今东阳)、丰安(今浦江)、太末(今龙游)、新安(今柯城、衢县)、定阳(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县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习姓多分布在浙江、 江西 、福建、河南等省。
襄阳郡
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祖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
展开
通用联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习姓的郡望和源流。
各地宗祠通用联:
四海凿齿威名远风清骨峻精神永
——谢向英撰联 出自《幽兰引》欧里白梅行》
藏乾坤之精华蕴山川之灵气
——谢向英撰联 出自《归云轩》系列之《习凿齿系列专刊第一期》
文风昌华明德愿万物化育增辉同
——谢向英撰联 出自《幽兰引》欧里白梅行》
金马流芳翰苑世家
——谢向英撰联 自《中华习氏千字文》浩然正气勤俭为尚 文华为本实干兴邦
——谢向英撰联 自《中华习氏千字文》
博涵经纶文德赢世;耕读为本经史传昶
——谢向英撰联 自《中华习氏千字文》
七言通用联
史笔擅春秋之誉;
岘山留沼薮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襄阳人习凿齿,字彦威,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得桓温器重,官从事别驾,后任荥阳太守。桓温阴谋称帝,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而贬曹魏,用来讽桓温。下联典指东汉襄阳人习郁,字文通,官侍中。曾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建造鱼池,池边筑高堤,堤上种竹及长楸芙蓉,人称“习氏佳园地”。
九言通用联
斑流管馨,擅荆襄之秀;
蓉楸垂映,挹汉沔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习凿齿,襄阳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下联典指东汉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堤岸种竹及长楸芙蓉。
家传典籍
习氏五修族谱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东阳习氏六修族谱十九卷,首两卷、未两卷,(民国)习名静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习氏六修族谱,(民国)习德庆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习氏六修族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习德庆等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注:始迁祖为[明]习书琢、习书磨。
河北行唐习氏西股老静支谱一卷,(现代)习文修编著,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始祖为习老静。现被收藏在河北省行唐县庙上村。
展开
-
02-072020习氏字辈汇总保亭县习氏字辈:俊德继术修韵 五指山市习氏字辈:德后传家远华持强 澄迈县习氏字辈:尚师朝永正,起明利吉亨,石全忠孝志,荣华富贵春 万宁市习氏字辈:丕承龙脉,良泽乐兴长。正宗昌开明,仁礼德洁清 儋州市习氏字辈:登安堂芳芝本善茂盛常传继兴隆久
-
02-072020中华习氏千字文云霓春秋,少习古芳。神农后裔,炎帝为长。源自习国,姓开汉光。武关为始,析县志扬。 或为息氏,望出襄阳。才名智慧,大汉习飨。贤维宰相,陈州辉煌。三国鼎立,习温浩荡。 节俭为本,爱民高尚。习炫善文,北部笔昌。教授弟子,桃李满疆。东汉习郁,侍中襄阳。
-
02-072020习姓宗祠用联习姓宗祠用联 通用联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习姓的郡望和源流。
-
02-072020郡望堂号郡望堂号 郡望 东阳郡 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靠近福建。 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
-
02-072020习氏起源源于国名 源于国名,出自春秋时期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中国古代有个习国(今陕西商洛丹凤武关少习山一带),以地为名。习姓出自地名“少习”,春秋时的一个地名。《春秋释例》云:“少习,上雒商县武关也。”,“少习”即名少习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当地的居民就以地名为姓氏,为习氏。
-
09-262013习成功习成功(1933.8-——), 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原云南军区特科学校缅语专业。1959年又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俄语专业。中国当代外国语副教授,俄语、缅语翻译家。
-
09-262013习小明习小明[1],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新余,博士,教授高工,中共党员。现任长沙矿冶研究院冶金材料所所长、长沙矿冶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
-
09-262013习小山习小山姓名:习小山 籍贯: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居住地:成都 毕业院校: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 工作单位: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职务:岩土和物料检测所所长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及建筑工程中岩石、土壤、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检测以及现场原位试验的管理和技术工作。 主要工作
-
09-262013习自强中将。纳西族,字健夫,云南丽江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期毕业。1919年任滇军近卫第15团上校团长,1921年任滇军第2混成旅少将参谋长,1922年任云南开平镇守使署参谋长,1923年任贵州督办公署中将参谋长,并兼任滇黔联军宪兵司令,1925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将校队工兵科少将科长,同年任腾越镇守司令部中将参谋长。
-
09-262013习志淦习志淦:著名戏剧家、国家一级编剧。23年前,以编剧《徐九经升官记》在京剧界初露头角的习志淦,如今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2004年12月,他创作的京剧《襄阳米颠》在中国第四届京剧艺术节中获得优秀编剧奖,与此同时,他与人合作的京剧《膏药章》也最后入选中国十大精品工程,这也是从“中国精品工程”开始评选以来,湖北唯一入选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洪荒大裂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