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姓
武丁
江苏、河南、江苏、山东、陕西、河南
武丁、武则天、武元衡、武三思、武图功
太原、冯翊、沛郡;鬻薪堂、太原堂、冯翊堂、沛郡堂
武长友、武大伟
武丁,子姓,名昭。商朝国君,军事统帅。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在位59年而卒,祀为高宗。
展开
河北承德武氏字辈:“月洪德国丙林玉永成祥(翔)”。
河北沧州武氏字辈:“安云德宝……”
山西清徐武氏字辈:“齐德玉生丙振步登青云露诗书丹桂根”。
山西祁县武氏字辈:“世照殿立志作明礼道义学汉忠”。
山西祁县武氏字辈:“天然如意步何通周乃承”。
浙江武氏一支字辈:“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江苏邳州市武氏字辈:“... ...维加恒良,化福永昌... ...”。始祖为武兴旺,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入,历六百五十余年,其武氏家谱记载:“迨夫元明之际,我始祖兴旺,效力王朝,为洪武领兵征讨,屡建奇勋,封指挥史,世袭邳州卫,安营于宿羊山左,遂家于此焉。”后代分布于邳州各地,有迁入山东鲁南地区,也有迁入安徽境内。
江苏连云港武氏字辈:“宏开子克,同可心传,宜儒希贤,式焕其耀,永绍维先”。
江苏连云港灌南:“尚芳可加,宗士万兆,源永文广,宜汝希贤,式焕其耀,鸿绍光先”。
辽宁沈阳武氏字辈:“启(起)朝继善传玉”。
吉林通化武氏字辈:“凤继善传玉宝”。
黑龙江齐齐哈尔武氏字辈:“敖登国上朝,庭室中鉴宝,喜庆广守义”。
云南武氏一支字辈:“承世(功勋修成)开□□永恩继占”。
北京武氏一支字辈:“有振手玉金殿德连广明配学”。
武氏一支字辈:“起天开万国”。
武氏一支字辈:“启凤继德宏”。
武氏一支字辈:“开章卓识补嗣高风祥开国胄广衍奇文”。
展开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
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
展开
郡望
•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
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
•
堂号
•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伟,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
太原堂:以望立堂。
•
冯翊堂:以望立堂。
•
沛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沛国堂。
展开
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武则天庙联。
展开
-
01-062020宗祠对联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
01-062020迁徙分布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
-
01-062020武氏起源及始祖来源一: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
01-062020武氏字辈汇总武氏字辈 温州市武氏字辈:巷生欣备。 宁波市武氏字辈:同可心传宜汝希贤式焕其耀永绍维先。 杭州市武氏字辈:长阳文正国万事庆年荣。
-
06-172013武氏墓群石刻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梁祠.位于嘉祥县城南15公里纸坊镇武翟山村.原是东汉末年嘉祥仕宦世家武氏的一处祠堂,祠堂始建于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祠内石刻包括石 、石狮、墓碑、画像等。有石阙、石狮各1对,汉碑2块和武氏祠汉画像石44块。它是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
06-292013武之望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明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同时在方志、文学等领
-
06-292013武永涛
-
06-292013武忠平
-
06-292013武禹襄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
-
06-292013武士彟武士彟[yuē](公元577年--公元635年):也作“武士彠”,他是武华第四子、中国女皇武则天之父,大周(武周、南周)太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