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氏
卫康叔
河南、河东郡、河南濮阳
卫绾、卫子夫、卫青、卫宏、卫瓘
河东郡、辽东郡;陈留堂、河东堂
卫新根、卫殿斌
得姓始祖
卫康叔。据《姓纂》的考证,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于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为周朝代替,原商遗民,有七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卫国,即河南省淇县,就在卫地繁衍了40余代。后卫国迁至濮阳,至春秋战国末年,卫国才被强秦所灭,卫并入秦,卫国公族的后代,遂约定以国名为姓,子孙都姓卫,称为卫氏。
展开
河南洛阳卫氏字辈:“天尽收圣文应万大玉廷良凤兆世德克广延泽成”。
河南济源卫氏字辈:“仁义礼智斯乃宗原同纪士守家学永传”。
河南项城卫氏字辈:“云延申怀国绍
河南省淮阳县卫氏辈:...贤林芳如(洪)远文登国志...
湖北大冶卫氏字辈:“世士明良家国其昌茂衍才扬书学”。
湖北枣阳卫氏字辈:“起瑞玉明廷百世绍文光修德应远大作善自永昌”。
湖北郧阳卫氏字辈:“德朝廷庆大定”。
辽宁大连卫氏字辈:“世连德茂广元泽长”。
辽宁本溪卫氏字辈:“士潮连万事润传达启瑞昌”。
黑龙江大庆卫氏字辈:“文昌德茂广远泽长吉善余庆继世传家”。
卫氏一支字辈:“永有文全世时新志仕光朝廷兴国正宗夏大荣昌”。
展开
迁徙分布
卫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
人口约六十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左右。
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发展和演变:卫姓不仅仅是康叔的后代,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候也有改姓“卫”的。卫姓从河南发祥 地向外发展,有一支逐步迁移到河东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按,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东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展开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
① 指今整个山西省。
② 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③ 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 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① 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
② 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
③ 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④ 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友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部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大堂:山西卫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卫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卫氏一派。
鉴湖堂:安徽合肥南乡(万年埠)卫氏一派。(河东郡)
展开
四言
源自姬姓;
望出陈留。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后建立卫国,其后人以国为姓。下联典指其郡望陈留,汉置,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长平列爵;
沫土分封。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卫青,抗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下联典出“沫”为春秋时卫国地名,周初封卫国,后以国为姓。
礼宗名世;
易学传家。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卫宏,初从九江谢曼卿习《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作《训旨》。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
河东世泽;
威烈家声。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卫青,封长平侯,拜大将军,卒谥烈。
贞妇全义;
夫人笔图。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卫宏,作《毛诗序》,折《柏舟》篇为卫世子共伯妻所作。下联典指晋·卫夫人,工书法,师钟繇,作《笔阵图》。
宣威西域;
传绩京兆。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卫青七出击匈奴事,威震绝域。
望隆易圣;
誉重璧人。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卫大经,专攻《周易》,世称“易圣”。下联典指晋·卫玠,风神秀异,有璧人之目。
霜凝珠彩;
玉映冰姿。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卫玠,风神秀异。其舅尝言:“珠玉在侧,觉我形秽。”下联典出卫玠之岳父名乐广,有重名,时人称妇翁冰清,女婿玉润。”
五言
两青御外侮;
七出立大功。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卫青七击匈奴事。下联典指明·卫青防倭十余年有功,立祠以祀。
七言
绾侯望重拜太傅;
将军功高封长平。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正节尝从履祥学;
茂漪早作羲之师。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诗咏柏舟,义全贞妇;
图成笔阵,传自夫人。
——佚名撰卫姓宗祠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卫宏。下联典指东晋·卫夫人。
壮岁从军,奇功至七出;
髫龄操守,清节历三朝。
——佚名撰卫姓宗祠对联
上联典指西汉名将卫青。下联典自宋代参知政事卫泾的事典。卫泾,字清叔。淳熙中进士第一。开禧中封秦国公。
展开
-
01-172020卫氏字辈汇总保亭县卫氏字辈:从自生景光 万福德吉祥 五指山市卫氏字辈:常建起裕俊万和应美景先佑文道秉天泰朝国正 澄迈县卫氏字辈:立志勋臣典福寿万事全心如明义理乃可意光先
-
01-172020姓氏名望姓氏名望 古代 卫鞅 卫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01-172020宗祠祠联宗祠祠联 四言 源自姬姓;望出陈留。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后建立卫国,其后人以国为姓。下联典指其郡望陈留,汉置,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
01-172020郡望堂号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 ① 指今整个山西省。 ② 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
-
01-172020卫氏起源卫氏起源 源出一 卫(Wèi 衞)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