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氏
以国为姓
河南、河北、山东
仝寅
待补
仝春东、仝连信、仝新顺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姓为分别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展开
江苏睢宁仝姓字辈:东、亭、西、道、太、德、泽、玉(毓)、光、荣、 大、本、敦、培、广、 永、传、万、世(代)、洪、祥、宝、端、正、贵、志、杰、英、达、明。
江苏无锡仝姓字辈:登、庭、锡、道、泰,德、泽、誉、光、荣,大、本、敦、培、广,永、传、万、世、恒。
河南洛阳新安县五头镇仝沟村字辈:三,乐,重,天,伦,谦,恭,世,长,钦;雨,露,松,柏,秀,枝芳,由,根,深。
河南太康县仝姓字辈:广,金,芳,丙,明,家,传,正。
河南台前县仝姓字辈:唐,燕 ,先,世,绪,其,兴,玉,乐,思。
河南南阳唐河岗柳仝氏族谱字辈:兆 瑞 世 德 笃 钟 葆 允 昭 宣 承 家 维 贻 训 燕 翼 绍 薪 传。
展开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是全国最大的仝氏聚居地,该县有近10万仝姓人口,都是元末兵部尚书仝文瑞的后裔;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约有一万多仝氏族人;山东郓城也有万余名仝氏族人、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三家庄村和房子村住有几百户三千多仝氏族人;河南省安阳市的滑县、洛阳市的新安、孟津和宜阳、平顶山市的郏县以及全国各地也大都有仝氏族人聚居。
展开
待补
展开
辽谷征途家声远,夹谷分派世泽长。——末朝兵部尚书佟文瑞传世对联
祖居辽东家声远,后裔睢水世泽长。——始祖佟文瑞长子戎公后裔传世对联
祖宗功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横批:报本追远。——山东省郓城县仝氏(始祖佟福新)祠堂对联
克勤克俭积始仁厚基业,唯读唯耕永葆和平家风。横批:世代书香。——山东省郓城县仝氏(始祖佟福新)“祭祖堂”对联
原真元镇远震园缜臻善臻美,先佟现仝衔潼咸通同喜同乐。横批:彤显箴苑。——山东省郓城县仝氏家庙对联
展开
-
04-092020仝氏祖训:十六条第一条,敦孝弟以重人伦 父母生尔身,深恩难尽说,尔欲报亲恩,奉养不可缺,
-
04-092020仝氏字辈江苏睢宁仝姓字辈:东、亭、西、道、太、德、泽、玉(毓)、光、荣、 大、本、敦、培、广、 永、传、万、世(代)、洪、祥、宝、端、正、贵、志、杰、英、达、明。
-
04-092020姓氏名人仝寅 明朝初年数术家,山西人,其传记见《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仝寅,字景明,安邑人。
-
04-092020仝姓来源考无论从历史文献上看,还是普查各地的仝氏家谱,或是对照历史上夹谷氏在中原的聚居地分布与现今仝氏聚居地分布,都无可辩驳地说明,女真族夹谷氏十二世纪进入中原汉化后的后裔就是当今的仝氏。这一结论,是2007年5月初,在江苏省睢宁县召开的全国首届仝氏族谱研讨联谊会的重大收获,从此解决了全国百万仝氏族人长期迷惑不解的族源归属问题。
-
04-092020姓氏起源仝(tóng)姓,是中国的一个特有姓氏,祖训上有乱亲不乱祖、乱辈的建议,仝姓之间不结婚、不联姻。仝姓在中国姓氏中是小姓,全国有152个县市、359个乡镇村有仝姓聚居地,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的全国前五百个姓氏中的排序为第478位,人口总数百万。仝姓的来源主要有汉族,回族,女真族。
-
04-092020仝宣州仝宣州 1934年12月生,笔名州宣,河南南阳人,1958年7月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学高级教师,执教于南阳市第四中学。系河南省金卡联谊会副会长兼(金卡集邮报》副主编、南阳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市集报联谊会副会长。1951年12月开始收藏,主集邮票邮品、钱币、报刊,新中国邮票邮品基本齐全(全新),报刊创刊号一干余种。
-
04-092020仝新顺仝新顺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郑州锅炉厂厂长,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主要著作:《秘书工作人员一定要讲政治》1996年6月发表于《秘书理论与实践》(续编),获得河南省秘书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代企业形象之我见们996年9月发表于《法学论坛》第3期;
-
04-092020仝春东仝春东 男,1936年生,祖籍河南郏县,原任建设银行平顶山市分行工会主席,现已退休。仝春东同志1961年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坦克学校(中专),曾任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政治处副主任、副政委和平顶山市建行煤炭支行党支部书记、行长等职。1991年被全国金融工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工会干部”称号,被省建行评为“先进工会工作者”。
-
04-092020仝连信仝连信 男,1952年2月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副教授。发明成果有:高效空气消毒剂、高效术前消毒剂、高效器械消毒剂、高效空气消毒剂取代传统空气消毒所使用的紫外线灯消毒法。
-
04-092020仝寅仝寅 明朝初年数术家,山西人,其传记见《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