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孙姓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gui)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姓
孙乙(姬姓孙氏)、孙书(妫孙氏)
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
孙武、孙康、孙思邈
乐安堂、富春堂、太原堂、映雪堂
孙中山
得姓始祖
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展开
字辈信息
山东蓬莱刘家沟镇孙氏:因为文革族谱被烧,现在只记得辈分16字当中12字:泉曰涣培,金声玉振,乃如其仁。 山东乐陵一支:风茂秀玉延连东永。 烟台市龙口开发区一支:攻廷显肇。 山东临沂费县:正大光明兴龙百士宗传相成。 济南章丘刁镇一支:玉兆宝呈茂云。 山东冠县:儒宝其书洪云华相敬。 山东新泰:建少仕文元。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王干坝村孙氏辈分:振启兴国志,竖立安邦正,需传治家本,忠孝业光荣。 山东文登:文连广继克。 山东曹县孙氏辈分:纪迫梦照祥,保光庆令绪,淑德玉世昌。 山东枣庄峄阳牛山孙氏一支:毓肇葆承茂,景晋忠启延。 展开
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台湾的孙氏,人数也不算少,名列五十,多散居在台湾各地,较多的是嘉义县。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孙氏又来自河南光州。迁居台湾的孙氏先人,是唐朝末年五胡乱华时,由世居河南光州的孙姓,南徙迁闽,移居福建泉州东涑门。以后,孙氏子孙一部分迁居艮邑的嘉禾,一部移居台湾。目前,台湾的孙姓,皆是这支河南光州孙氏的后代。 展开
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展开
宗祠通用联
〖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兵家祖;循吏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闭门联榻;漱石枕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清·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威振齐邦。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冀北空群。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兵书家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齐国孙武著《孙子兵法》。    展开
姓氏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