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氏
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
北京、甘肃
双渐、双林、双清
天水郡;和易堂
双厚坪、双起翔
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展开
湖北荆门双氏字辈:“发旺辉庭凤得大士龙阁元开天德浩世继祖林长洪武施宏善永远照卿乡”。
双氏一支字辈:“浩世长发贤德永光兴隆盛昌万代吉祥”。
展开
迁徙分布
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双姓的起源。唐代时候,少数民族中有姓双的。唐代时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他们和汉人通婚,一方面他们带来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大交融,那时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兴盛的时期。双姓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一支,他们也成为双姓历史上的一个发展。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展开
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蒙域。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双姓的源流和郡望。
守争瀛吕;
德被河梁。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双子符,任刺史,瀛州、吕州百姓跪伏在宫殿前争着请他去做官。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人双士洛,任梁州刺史,与河州刺史双弥周,都有德政,深得民心。
六言通用联
宋代庆历进士;
清朝乾隆提督。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庆历进士双渐,无为人,博学能文,历知本军和汉阳,吏民见思,有古循吏风。下联典指清代乾隆提督双林,满面州正红旗人。
七言通用联
天长地久恩爱厚;
水秀山明脉源长。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双姓望族居住地“天水”二字的嵌字联。
十言通用联
德被群黎,瀛台互相争请;
惠施兆姓,河梁各荷帲幪。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双子符事典。下联典指魏代名人双士洛事典。
拒潢池之弄兵,足觇干力;
师紫阳而受业,雅著循声。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展开
-
04-082020双氏名人双 渐 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
04-082020郡望堂号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
04-082020宗祠用联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源自蒙域。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双姓的源流和郡望。
-
04-082020迁徙分布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
04-082020姓氏源流双姓,以双为姓氏,在中国并不多见,人数较少。双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另有两个字的复姓也叫双姓,如欧阳、太史、端木等,还有一种双姓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一胎化政策,将父母双方的姓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新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