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氏
召公
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
召伯虎、邵雍
博陵郡、汝南郡;博陵堂、汝南堂
邵逸夫、邵飘萍、邵长华
召公
展开
山东枣庄、烟台、高青、临沂、河北范阳、河南洛阳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士泽长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复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奇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滨州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衍理世泽长明珠光显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业才羽翼书承家启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东济宁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延)长明珠光先照彩羽翼复成安治修洪业德功永克昌家齐傅忠孝忍厚本善良”。著名武术教练邵长华就是济宁兖州人士
河南周口邵氏字辈:启化先经士,天元道桓长。三贤传大德,谨守重刚强。
山东德州齐河邵氏字辈:家庆洪学绪,怀恩吉衍祥,士明恒新化,元秉敬慎全。
山东聊城邵氏字辈:“宗德纯厚成明训”。
山东聊城另一邵氏字辈:“田庆继广洪 建志永昌盛 诗武开周国 学义士朝荣 祖恩长思远 孝和传家承”。
江苏兴化邵氏字辈:“霞九林凤永德中凯春树明金宏建平元”。
重庆邵氏一支字辈:“钱盐开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辈:“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邵氏一支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兴宗支子德大烈光传家经训保邦忠良守成立业作善兆祥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河北沙河一支字辈:“仁宗逸仕,道尊孔孟”
山东成武县邵氏字辈:“道长明珠光先照彩”
山东宁阳邵氏字辈:“康仲博宏淳,峨菊南西商;隆敬曾谨儒,林韵养立文,行榆崇鵉纪。自可之公永,芳兴元光际;毓复临德俊,安乐恩鸿天。”明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居于此(宁阳县伏山镇陶邵村),始祖为自勤祖系康节祖26代孙。
贵州铜仁一支字辈:“斗大兴金应、思崇国宏荣”
贵州贵阳邵氏一支字辈:“禹国克继恪 必元宗大本 尚有余文章”
展开
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清初邵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约2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省,约占全国邵姓总人口的24%,占江苏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浙江,这三个省的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山西、河南、安徽,这五个省的邵姓大约又集中了35%。全国的邵姓分布形成了东南江浙、北方晋豫两块邵姓聚集区。
展开
郡望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洛阳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东陵郡:所在地以今天福建厦门浙江金华为主
堂号
怡怡堂:以德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展开
四言通用联
东陵衍派;
皇极传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长安高隐;
修竹盈乡。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种瓜高隐;
修竹盈乡。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卫商十载;
博学五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陕州取义;
皇极传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宫娥赋睡;
安乐成窝。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邵焕,奉真宗命赋《睡宫娥诗》。下联典指宋·邵雍,隐居不仕,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博陵世泽;
安乐家声。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邵雍事典。
六言通用联
丹阳龙图学士;芜湖桑枣园丁。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花含步辇空间出;
树杂帷宫画里行。
——邵升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邵升诗句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向人言。
——邵飘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自题联。
八言及以上
如玉如金,诗文藉藉;
有家有室,执瓞绵绵。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人称其才,我称其德;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刘墉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名人刘墉赠邵志于联。
疏特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臣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尚书邵文庄公祠联。
展开
-
01-062020邵氏字辈汇总邵氏字辈 芜湖市邵氏字辈:开统其发允良 合肥市邵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忠孝友和顺书香历代芳敦睦咏昌盛缙帅维统绪绵延续继纲 六安市邵氏字辈:德文永成保振连春
-
01-062020《中华邵氏统谱》撰修委员会文件《中华邵氏统谱》撰修委员会文件 关于启用新一百辈字的决定 中国人的名字,有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宗族姓名片。这个名片由三部分组成;姓氏、辈字及正名。这里面标示着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遥远家族血统;这一血统系列下的血缘层次、序数和真正的个人名号。辈字的产生近千年,至今仍是发展和渐进阶段。它的内容和涵义一般都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和崇尚。有的包含着对祖宗先辈的崇敬、赞美;有的包含了
-
01-062020宗祠对联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东陵衍派;皇极传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
01-062020邵氏源流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
-
01-062020邵氏发展及人口分布邵氏发展 春秋战国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